English


文化传承亟待“把根留住”

2017-02-28 14:2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2-28 14:20:03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邓海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非出自形式,而源自灵魂。

文化传承亟待“把根留住”

  文化传承亟待“把根留住”,但这“根”不是留在博物馆里,而是须根植于苍茫天地间。于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最要紧的是唤醒文化之魂魄。怎样唤醒文化魂魄?这是文化传承必答的考题。

  文化传承离不开形式与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话来说,形式来源于内容,但形式又服务于内容。这个春节的两档火爆荧屏的文化节目交出了完美的答卷: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用“归乡”“团圆”和“欢庆”为主题的家庭故事让世界看到了这个民族血液里的伦理观和价值观,看“嗨”了外国人,也看哭了中国人;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构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深沉的文化共鸣,让背古诗成为了时尚,让学霸成为了大众偶像。现代的形式,传统的内容,两者相得益彰,合奏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交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配得上“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八字评价。就像网友说的,敲黑板也好,划重点也罢,“一千零一夜”也讲述不完其间的精妙与辽阔。即便以汉字为例,书法、碑刻、篆印、诗词、楹联、灯谜,乃至识字、解字、说字、测字等,上下五千年的淬炼与淘洗,构筑起中国人母语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想要守护传统文化,唤醒文化灵魂,就要“形”、“神”兼守。

  想要守住传统文化的“形”,就要让传统文化“活下来”。比如今年新学期伊始,“开学第一课”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有媒体报道,上海一些中小学校将吟诵经典、学民俗、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从实说,一个学校撑死了只有一个武亦姝,但洋洋洒洒的诗词文化、民俗仪轨,足够让孩子在教育日常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欢乐。守住传统文化的“形”,就要因袭形式、创新传承。在这个问题是,两个共识须明确:一是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服务文化内容的形式,是为文化内涵增光添彩的衣裳。传统文化再精妙,也不能在现代文明中“裸奔”。二是形式不等于复古。传统文化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但沉淀与洗礼之后,迟早是要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传承亟待“把根留住”

  想要守住传统文化的“神”,就要让传统文化“传开去”。正如学者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生发于其具有优秀特质的核心要素,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伦理美德与人文精神。农村的乡贤文化,城市的历史遗存,都是因“人”因“文”而流传千古。在顶层设计的治国理政中,中华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无不闪现其间,成为中国软实力之魂。从形式上了解与体认,从内涵上研习并践行,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精神DNA的序列部分,沧海桑田也好,天高水长也罢,文化之根才不会断、文化之魄在不会殒。

  美国学者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认为,就广义而言,传统是指从过去传延到今天的事物;就外延而言,凡是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传延三代以上的都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唤醒灵魂,最要紧的,还是处理好“形”与“神”、“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懂得守旧的底、又懂得创新的路,在与世界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中,做大做强“中华文化”的金字招牌。(邓海建)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