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小说传统文化传承榜】《明朝那些事儿》,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2017-03-04 11:18 来源:网络文艺日报 
2017-03-04 11:18:23来源:网络文艺日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唱的是滚滚过去的风流故事,作者则是经历坎坷的明代才子杨慎。这位宰相之子,才高八斗、容貌出众,一生中得过状元、当过朝官,堵过左顺门、挨过廷杖,算计过杀手、平定过叛乱。在这首他年老创作的词中,有着潇洒与释然,也有着对过往的缅怀和眷恋。

  读完当年明月创作的网络讲史文学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掩卷长思。回望那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也不由地有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感慨。

  明朝是一个独特的王朝,无论是它的本身,还是它对之后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是独特而深远的。纵观整个清朝历史,明朝的阴影总是不时浮现。无论是生死不明的朱三太子,还是坚持华夷之辨的吕留良之流,抑或是下层百姓间反清复明的天地会,都坚持将明朝视为正统与信仰。直到辛亥革命,会党依然是孙中山推翻满清的一大臂助。而在高层,明朝也是清朝继承与反思的对象,小到皇子读书不认真而被斥责为“你想学朱厚照吗”,大到政府结构、皇权构架、官僚体系,无不受到明朝深刻的影响。这既是清朝不断反思与前进的动力,却也是最后葬送清王朝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现今可见的关于明代的史料与论述,不说是汗牛充栋,也可以称得上是蔚为大观。但是历来的史书,大多严谨有余而过于艰涩,大体遵循“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唐·刘知几《史通》)的治史精神,希望能够秉笔直书,以为后世鉴。但是对于历朝历代的老百姓而言,他们并不喜欢这些枯燥而冰冷的帝王家谱臣工列传,而乐于传唱那些有趣的、慷慨激昂的、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像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刺客、汉末征战天下的武将英豪、唐传奇里一击不中就远遁千里的剑客仙人,还有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包拯包青天…… 这些或是传说或是演义的故事,才是最广为人知的历史,也是许许多多人的历史启蒙。

  野史中的东厂

  《明朝那些事儿》也是这样一本书,正如作者写作伊始所希望的那样,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们常说,现实比小说更为精彩,这句话套用在明朝历史上最为贴切不过。这个王朝从创立之初到最后崩溃,它所蕴含的变化、所发生的故事、所印记的人物,都让人或是扼腕叹息,或是拍案叫绝。可惜长久以来,许多的故事与人物都是通过民间故事与曲艺的形式流传的,我们熟悉的和尚皇帝朱元璋与大脚马皇后、化妆成僧人出逃的建文帝、七下西洋的郑和、全面改革的张居正、冒死上书的海瑞等这类人物故事,乃至于东厂、锦衣卫、豹房、丹药这些名词都源自明朝。但是这些都是碎散的、不成体系的甚至是错漏百出的,而真实的故事则在泛黄的史册上与蠹虫为伴,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既不是史书,也不算是小说,这是一个对于那个时代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所记述的故事。当年明月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阅读过大量的明代史料,这本书应该算是其厚积薄发之作。而在当年明月的行文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其对于史料的熟稔和文法上类似于古史风格的简单明了。全书的风格幽默,有的地方甚至略显戏谑,但却突破了传统史学和广大受众之间的隔阂,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不必纠结于繁复的称谓、云山雾罩的叙事、琐碎难寻的人物,只要是对于历史有兴趣的人,都可以轻松愉快地阅读。可以说,在明史推广上的成就,比之那些大师宿儒,当年明月可谓更胜一筹。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