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7文话两会】文化自信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骨气

2017-03-08 15:33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3-08 15:33:5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石依诺

  传统文化要想走出去,就要发挥传统优势,传播内核精髓,将呼唤人性普遍共鸣的情感内涵传播出去。而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方式。

【2017文话两会】文化自信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骨气

古典戏曲《李亚仙》在海外演出,主演接受当地记者采访

  “传统文化的自信体现在可以坦然地面对时移世易,笑看时代变迁,在坚守本色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在各个时代中都有自己的文化尊严。”面对记者关于文化自信的提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纵使时代变迁,但是只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灵魂不变,文化血脉就可以一直延续,文化自信就是延续文化血脉的骨气。

  时代的发展让文化艺术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不论怎样变化,只要文化的内核不变,传递的情感也不会变。“六小龄童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美猴王形象,但是近年来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西游记题材以及美猴王的经典形象并没有走向终结,而是以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方式‘大圣归来’了。近年来大热的《西游记》改编电影、动画片,都有一种孙悟空的精神在里面流淌。”罗怀臻认为,虽然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可以穿越历史,但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神韵却可以穿越历史,成为永恒,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为不同的自信,形成不同时代的高度,获得那个时代的尊严。

  适当做出形式上的改变虽然是时代要求,但是不能因此“忘本”而改的面目全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如果我们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传统文化创新其实是让自己变得不像自己。”罗怀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接受时尚流行元素丰富自身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掩盖本色,会逐渐让你看不清自己。

  “比如前些年提出的‘新民乐理念’,让民乐不像民乐,二胡拉出小提琴的声音、竹笛吹出黑管的声音。”罗怀臻认为,这种想尽一切办法掩盖自己的文化形式永远成为不了主流,也终有一天会被遗忘和替代。只有回归原始、回归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才能永恒。“第18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的‘海上升民乐’,就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回归古典乐器最单纯的演奏,还原最原始的原音,让观众发现原来中华传统乐器这么有感染力,动听动人,入耳入心。”

  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是文化自信的源头,可以解决传统与时代之间的隔膜,让文化血脉延续的更有底气,也让中国文化在走出国门的时候更有尊严。罗怀臻向记者介绍,由他改编的古典戏曲《李亚仙》在海外演出时没有配任何字幕,只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公布了很简单的大致剧情。结果演出的时候台下一片啜泣,结束以后谢幕了7次。

  “难道不配音、不打字幕就会影响作品的情感表达吗,并没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这种气象、生活、画卷,足以引起人性与情感的共鸣。”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对此,罗怀臻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走出去”:“不是说舞个水袖、打个太极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了,而要向国外传播这些文化背后的情感因素、创作背景。为什么很多东西在国外不能落下根来、进入主流市场?就是因为这其中没有传达情感、不能打动人心。”罗怀臻认为,传统文化要想走出去,就要发挥传统优势,传播内核精髓,将呼唤人性普遍共鸣的情感内涵传播出去。而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方式。

  冯友兰谈到中国文化时有一句话,他说“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这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在全世界文明当中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基因强大而优秀,所以才会不断地选择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根”“魂”“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突出优势”“最深厚的软实力”等词汇来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因此,任何时期都必须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而文化自信就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骨气,也是笑对时代风云变幻的底气。(石依诺)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