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演员张嘉译致敬

2017-04-10 13:14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4-10 13:14:53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刘巽达

  张嘉译是谁?好端端地向他致哪门子敬?

  前面一个问号容易解答,张嘉译是大众明星,不说是妇孺皆知,也算是家喻户晓,他是《蜗居》里的宋思明,是《借枪》里的熊阔海,是《悬崖》里的周乙,是《一仆二主》里的杨树,是《心术》里的刘晨曦,是《营盘镇警事》里的范党育……

向演员张嘉译致敬

电视剧版《白鹿原》将于4月16日播出,演员张嘉译饰演白嘉轩一角。

  后面一个问号,正是本文要解答的内容。上面提及的那么多他饰演的角色,个个出彩,自然值得称道,但是尚不值得笔者“专门致敬”。但此回不同了,张嘉译做回了“真正的陕西人”——他第一次以一个地道的“西安娃”身份,勾连了土地、农民、乡绅、宗祠……用精湛的演技,完成了一次与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神交,把当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一号人物白嘉轩塑造得栩栩如生、立体丰满。可以说,有了这么一个荧屏形象,对于张嘉译来说,不说“死而无憾”,也至少是有了“压箱底”之作。

  所以首先要“致敬”的,是他塑造的白嘉轩形象。笔者看了《白鹿原》的片花,还看了刚刚剪好的前面二十几集电视剧,已经忍不住为张嘉译的表演鼓掌叫好。剧中的白嘉轩,作为族长和乡绅,几乎演活和缩影了一段“中国农民精神发展史”:当他在祠堂里给不争气的农民“做规矩”,当他堂堂正正带领农民走正路……其身上洋溢着的“农民精神领袖”的风范,太有震撼力了。该剧导演刘进说,在演那场“慷慨激昂宗祠戏”时,现场气氛神圣极了,所有演员包括群众演员一脸肃穆,俨然走进了那个年代。张嘉译扮演的白嘉轩从历史的尘埃中款款走来,他的语言、他的神情、他的气场,仿佛在告诉现场的人们:中国农民的道德水准,需要无数个白嘉轩来调教,他是神父、是教师、是家长……难怪在“电视剧《白鹿原》重回原上”的点映会上,张嘉译激动地说,“我把自己都给看哭了。第一次看自己的剧看哭了。”可见张嘉译对这部剧、对这个角色爱得如何得深沉。

  第二个要赞的,是他的“标普式陕普”。当然剧中角色不止他一个演员说“陕普”,比如何冰也说得一口漂亮的“陕普”,但在张嘉译的口中说出,听着就觉得特别自然流畅,因为他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这种“接地气”几乎是与生俱来。在影视作品如何使用方言上,一直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有时过于强调“乡土气”和“原汁原味”,反而会削弱艺术感染力,因为方言好是好,却存在着地域局限,方言区之外的观众听起来吃力,反应就会慢一拍,难免损伤艺术审美。所以如何将方言与标准普通话无缝、光滑对接,一直是个难题。《白鹿原》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难题,它既保留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一些用语和口吻,又兼顾了广大受众的听觉习惯,听来毫不违和。恰恰借着这“标普式陕普”,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就显得非常浓郁,极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当然,这个功劳不该记在张嘉译一个人身上,笔者在这里其实是通过张嘉译,顺便盛赞该剧的艺术特色。读者也看得出,说是向“向张嘉译致敬”,其实也是在“向《白鹿原》致敬”。

向演员张嘉译致敬

张嘉译在开机前提前一个月到陕西蓝田体验生活

  最后要赞的,是张嘉译及其伙伴们的创作理念和态度。在拍摄《白鹿原》的七个月时间里,整组94位主演、400位幕后工作人员、4万多人次的群众演员,从蓝田开始,经三原、南京、上海、合阳、晋城、太谷、碛口,回到蓝田,再最终返回北京,先后完成10次大规模转场。作为该剧的艺术总监和灵魂人物,张嘉译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把剧组的“创作氛围”弄正了。此话怎讲?听他说说——“正式开机前一个月,剧组希望每个演员都能来陕西蓝田体验生活,没想到,几乎所有演员都来了。”于是,演员们住在村民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演员的日常是挑水、割麦、赶车、劈柴,女演员的日常是纺线、和面、扯面、做饭。张嘉译对记者说,“那会儿,蓝田很热,地表监测温度甚至超过了68摄氏度,大家天天在太阳下暴晒,晒出那种质感。现在都是高清拍摄,只靠化妆师拿底色去打,那个质感是不对的,观众会觉得不舒服。”

  不仅如此,张嘉译说:“我们每天还会聊剧本,大家每天下了戏就聚在一起聊角色。以前,演员相互聊戏可能有时候比较忌讳,或者觉得尴尬。但在这部戏里,大家是相互提意见。老演员向年轻演员提意见,年轻演员也可以向老演员提。”这样的创作氛围,真是“久违的情景”。老一辈影视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都是玩真格的,拍什么题材的片子,都要到当地沉浸好一阵子,把自己完全与角色融为一体。可是到了现在,拍戏成了“赚钱”的代名词,很多“大牌演员”包括“著名小鲜肉”,卡着时间表演,演完了就走人,甚至用替身、用配音、耍大牌。试想一下,当一个演员对自己饰演的角色都不“贴”、不动情、不合二为一,怎么可能塑造出打动观众的形象?有的演员甚至不演“对手戏”,而是“对着空气”演,全指望后期合成。这能出好作品吗?

向演员张嘉译致敬

  《白鹿原》剧组的演员们住在村民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演员的日常是挑水、割麦、赶车、劈柴。

  在当下,要保持纯正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主创者来说,如何保持“定力”,是目前情势下的一道艰难考题。当“狗血”和“脑残”成为“褒义词”时,投资方往往选择“唯市场马首是瞻”,于是就会逼迫主创人员向所谓的“市场”靠拢。可是“市场”就是迎合观众趣味的代名词吗?这是“近视眼”的病症。好的作品,具有发现市场、开拓市场的功能,一旦成为经典,还会具有“永久的市场”。张嘉译显然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选择“绝不气急败坏”,他相信《白鹿原》这样一部严肃、深沉、深刻的作品,会赢得收视和口碑。他说,“有人劝我别那么深沉,叫我演得再狗血一点,再脑残一点,我觉得挺侮辱观众的。说实话你要这么去想这么去做,不光是在侮辱自己做的事情和行业,你也在侮辱观众。”作为主演和艺术总监,张嘉译的定力,必然影响到全剧组的创作氛围,而这种定力,来自于他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所以,笔者要向他的“定力”致敬!

  在此,笔者还要特意说一说“电视剧的强项”——乃因此前“电影《白鹿原》的遗憾”。很多人诟病电影《白鹿原》,但我想为它“开脱”一下:这样一部皇皇巨著,换了任何一个导演,想要在一部电影里完美呈现小说的意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电视剧却有这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陈忠实本人特别看好和期待电视连续剧《白鹿原》的原因所在。从原著小说的50万字,到剧本的100万字,这86集电视连续剧,立体地、完整而完美地呈现了小说的所有内核,几乎所有的镜头,都能在陈忠实的原著里找到对应。而擅长“大片画风”的刘进导演,不但在整体风格上把握到位,更是将每个镜头处理得美丽精致。所以笔者很同意著名导演郑晓龙的观点:“有人说好像一定是电影精致,电视剧就不精致吗?我觉得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很多好的电视剧,比电影要用心得多,精致得多,这是很正常的。”看了电视剧《白鹿原》,笔者信然,且深信。

  “向张嘉译致敬”,确实是笔者发自内心的!张嘉译值得“单独致敬”,但也包含了一定的“标题党”元素。因为,值得致敬的,不但是张嘉译,还有何冰,还有秦海璐、刘佩琦、李洪涛、戈治均、扈强、田昊、杨皓宇等。尤其是演鹿子霖的何冰,其表演难度不在张嘉译之下,但他演绎得如此到位,几臻炉火纯青。“白不离鹿鹿不离白”,如果没有何冰呼之欲出的鹿子霖形象,《白鹿原》能否达到今天的高度,或要打个问号的。所以,“致敬”的何止张嘉译,是不是?(刘巽达)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