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消失的“儿化音”,变淡的故乡味儿

2017-05-04 11:59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5-04 11:59:5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韩浩月

  日前,《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书系》新书发布,一批“京城新语”出炉。除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这些很容易被分辨出来的地域词汇之外,更多的是“任性”“神回复”“刷存在感”之类互联网味道十足的词语。有人感叹,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新词在北京涌现,听到的“儿化音”越来越少了。

消失的“儿化音”,变淡的故乡味儿

漫画《京片子》

  “儿化音”是老北京话的显著标志,俗称“京片子”,像“猫儿腻”“倒儿爷”“倍儿”“颠儿了”“发小儿”“吃挂落儿”等等,都是北京人的日常用语。在互联网普及初期,北京人也自创过流行语,比如“装垫儿台”(中央电视台)。但在后来汹涌澎湃的互联网新词创作大潮中,“京片子”失去了在互联网上的话语阵地,不止“京片子”,东北大碴子话、河南中原腔等地方语言,也一样被淹没在互联网新词的潮流当中。

  “儿化音”的消失,有网络语言冲击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得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1980年代,《北京晚报》曾开设了一个名为“外地人谈北京”的栏目,其中一期刊发了一封外地读者的来信。信中称,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报站不讲普通话,说的北京方言鼻音很重、声音快而低,他听不懂。不久之后,北京公交系统就普及了电子报站器。虽然这只是个例,却很有代表性。由此我们能想到推动北京话被普通话代替的简单原因,即北京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减少语言沟通成本的最好做法就是大家都说普通话,这样,“京片子”反倒因为“地域优势”成为了最先被“消灭”的地方口音。

  近几年来,北京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如同旋转的陀螺会甩掉身上的尘土、草叶一样,一切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其他事物,都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比如“动批”(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等大批小商品城的搬迁、北京副中心建设带动的人口转移、对“开墙打洞”行为的全城治理、对三里屯“脏街”的整治……“儿化音”的消失或许也只是这股大潮流当中的一桩事件而已。通常来说,在专家们呼吁要保护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基本已经失去了保护的基础。以“儿化音”为标志的“京片子”,注定将逐渐消失在一个更加宏伟庞大的“新北京城”当中。

消失的“儿化音”,变淡的故乡味儿

老北京微缩景观

  北京依然只是老北京人的故乡。虽然有不少“逃离”北京的外地人,过了没多久又“逃”了回来,但在他们审视自己与这座城市精神连接的时候,仍不由地对“故乡”的含义产生了恍惚的不解与犹疑。北京土著觉得北京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老北京了,言语间有对“家园消失”的惋惜,而无论是在这里生活了一二十年的老北漂还是初来乍到者,在北京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归属感,觉得早晚有一天还是要离开。“北京”由一个清晰的词,变成了一个含混的词,她让更多人拥有了故乡和第二故乡,却又让同样多的人多了些属于游子的惆怅。

  北京的建设无疑会更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生活也会更加便捷、舒适、美好,但其“故乡”属性的确在慢慢淡化。“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这句让人动心的话,也会渐渐失去它的感染力。“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愿有更多的人在偌大的北京,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在这座成长着的、扩张着的城市里,找到故乡的味道。(韩浩月)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