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鲜肉”:消费时代的男性审美

“小鲜肉”:消费时代的男性审美

2017-05-31 16:3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熊 彦

  盲目追捧“小鲜肉”,迷失于皮相的吸引,将男性外形拿来消费品评,而缺乏了解其人品、学养、才能的耐心,这种“无肉不欢”“以颜值论英雄”的审美趣味,本质是一场猎奇式的狂欢

“小鲜肉”:消费时代的男性审美

  虽然“小鲜肉”的演技屡遭吐槽,但“小鲜肉+大IP”模式在影视界备受青睐;“小鲜肉”不仅成了少男少女的偶像,也一次次见证了大妈的追星热情;不少企业在招贤纳士时,甚至直接写明对“小鲜肉”的渴求;某国产汽车品牌在新品广告中,以“车界小鲜肉”的广告词吸引眼球。诸如此类。“小鲜肉”在舆论场上的火爆,堪称网络流行语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小鲜肉”不仅没有逐渐被大众遗忘,反而跳出了互联网语境,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关于“小鲜肉”一词的来源,有人认为,它最早是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星的昵称;有人认为,它最早是日本AV女优对年轻男艺人的称呼;也有人认为,它出自电影《阿凡达》中的台词“fresh meat”。虽然说法不一,但表意大同小异,即年龄偏小、相貌出众的男性。“小鲜肉”一词,可谓言简义丰。“小”指年龄较小,“鲜”指感情经历单纯,“肉”字则备受争议。著名作家、学者王蒙认为,“肉”字太过低俗,包含着赤裸的欲望暗示,更有将青春价值等同于肉体价值之嫌。“小鲜肉”虽从俗而来,但流行至今,字表的暧昧含义基本被去除。所谓“小鲜肉”,通常指年龄在14—25岁之间、性格纯良,且长相俊俏、体格健硕的男性。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镜像。“小鲜肉”之走红,表面上看是语言现象,其实折射出了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对男性的颜值崇拜已成为公开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两性的审美标准有着较大差异。评价女性偏重外貌,评价男性偏重才能,故形容男子美貌的词汇并不多见。即便是描述男子姿容出众,也习惯从抽象的气质、神态入手,例如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器宇不凡等。或者以历史名人类比,例如貌比潘安、人中吕布等。文学作品对于男子容貌的详细描写,则大都是为了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服务。例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再如金庸笔下那些飞檐走壁、放荡不羁的武侠小生们。这些,显然都没有过多地从颜值角度进行品评。而今天,我们对男性外表美的诠释日益丰富,“帅哥”“靓仔”“花美男”“美少年”等相关词汇层出不穷。“小鲜肉”,只是其中最直白的一款。

  “小鲜肉”所代表的男性之美,明显不同于往日。曾有娱评人这样概括主流民众的男性审美之变:60后推崇岩石之美,70后欣赏苍松之美,80后喜欢修竹之美,90后追捧花朵之美。换言之,一度圈粉无数的硬汉形象,逐渐偏离了许多人的审美习惯,反倒是气质温柔、不具攻击性的“小鲜肉”成了新宠。时代更迭,为何“小鲜肉”式审美赢得了普遍认同?

  随着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的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自觉意识、独立意识。相比硬汉带来的安全感、压迫感,粉雕玉砌、精致温和的美男子,既能带来视觉享受,又照顾了女性尊严。另外,在审美标准多元化的当下,性别气质也在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男性也可以坦然展现温柔的一面,也可以通过化妆、美容来优化形象、提高自信。除此,更重要的是,“小鲜肉”风靡,还与消费时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法国已故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社会转型进入消费社会,由于物的丰盛与商品的系列化、系统化,“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在全民消费时代,任何东西似乎都可以进入消费范畴,包括人的身体。正如让・鲍德里亚所言,“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

  如此一来,所有人既是“看”的主体,又是“被看”的客体。其中,男性身体更是被加速客体化,成为商业社会的消费符号。而且,外形比内涵更具吸引力。这是因为,商品要想进入消费者的视域,品相和包装至关重要。“小鲜肉”的俊朗外形、健硕身材,无一不符合商品形式美的要求,故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美,成了可以被量化、被操控、被出售的对象。这种消费逻辑,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判断。放眼望去,“小鲜肉”群体表现出各型各款的丰富面貌:有的单纯天真如同绵羊,有的扮酷耍帅靠拢型男,有的滑稽逗趣甘当谐星。虽说大都是商业操作与大众传媒共谋的结果,但难能可贵的是,能够保留一点真性情。

  值得注意的是,贴上了“小鲜肉”的简单标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就不再是兼具情感、个性、内涵的独特存在,而成了一个个了无生趣的符号。盲目追捧“小鲜肉”,迷失于皮相的吸引,将男性外形拿来消费品评,而缺乏了解其人品、学养、才能的耐心,这种“无肉不欢”“以颜值论英雄”的审美趣味,本质是一场猎奇式的狂欢,使得对男性的审美进入一种狭隘的非正常之境,发人深思。

  (作者熊彦系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李姝昱]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