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舞剧《家》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2017-06-02 10:42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6-02 10:42:4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提意见、挑毛病、想办法

  ——民族舞剧《家》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付双祺)5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家》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四川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窦维平,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泽平,《家》主创人员以及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对民族舞剧《家》进行了充分探讨。

民族舞剧《家》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民族舞剧《家》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改是任务 精是目标

  民族舞剧《家》改编自著名作家巴金同名小说,以高家大少爷觉新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成都封建家庭的故事。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一般资助项目,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在2015年四川首届艺术节舞台剧目展演评比中,荣获“四川文华奖”最佳剧目奖、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今年4月,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虽已属佳作,但如何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从这场研讨会中,可看出国家艺术基金对该剧的修改、打磨寄予了厚望。

  “这个会就是一个提意见、挑毛病、想办法的会,不是泛泛之谈的表扬大会,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这部剧提高。”研讨会伊始,王勇就明确表达了对此次研讨会的希望。他借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文艺创作生产也应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艺术作品有着巨大需求,另一方面,艺术创作生产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逐步扭转“有高原、缺高峰”的局面。艺术基金对舞剧《家》进行滚动资助,组织专家“会诊”,开展加工修改提高,就是文艺创作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他鼓励在场专家,不必有任何负担,把好的有个性的意见提出来,拿出中医“望、闻、问、切”的态度为民族舞剧《家》“把脉”。他指出,“望”是看剧目品相;“闻”是发现问题;“问”是沟通互动;“切”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川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窦维平肯定并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四川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希望舞剧《家》通过这次专家的把脉会诊,能够真正成为一部舞台艺术精品。希望主创团队能够充分地吸收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做出可行的修改方案。

民族舞剧《家》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民族舞剧《家》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抽丝剥茧 改好每一个细节

  舞剧《家》在提炼原著情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舞蹈语汇,改编再现了大少爷觉新的包办婚礼、丫鬟鸣凤的被逼出嫁、大家长高老爷的葬礼以及少奶奶瑞珏的死亡等经典故事情节。专家们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细节,对该剧演出效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点评。

  王勇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艺术工匠精神,一部好戏就像一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滚动资助项目组织再修改再提高,不是推倒重来,而在于细节的推敲、斟酌和打磨。

  在剧情上,专家们对该剧的故事主线、叙事节奏、人物形象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欧阳逸冰认为,剧中通过多段双人舞的展现,成功地刻画、表现了被封建礼教压迫的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他也指出,贯穿全剧的主线是高老太爷和觉新们之间的祖孙矛盾,是这条主线串起了觉新成婚、觉慧出走等一系列事件。无论是小说、话剧还是舞剧,都不能离开这一主线,离开了就无法创作。而这一点现在没有表述清楚,观众的感受可能不是很直观。“希望编导能再重新捋一捋,让所有的观众,一看就非常明白。”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团长、一级编剧杨月林的感受是,“整部剧的节奏匆忙了一点,有些细节方面处理得不够细致。”比如,梅死的时候,路过的丫鬟捡起她掉在地上的手绢的细节并没有进行特别处理,然而通过这个细节可以表现出他人的一种反映:这个人死了也就死了,没把她当回事!此外,在表现高老太爷作为高家大院里的强大势力时,只是用了几个简单的手势,这样的处理显得单调了些。他认为如果只是为了表现一种势力的话,一把椅子已经足够。而且高老太爷一直坐在椅子上的状态,会给观众带来疑惑:他是否可以站起来?

  安徽演艺集团原董事长、一级编导张居淮指出,在第四幕描绘瑞珏难产时出现了很多女佣,这个处理实际上影响了剧情的发展。女佣端盘子的细节表示有人在伺候她,而且很多,这就弱化了人们对她的同情,“把瑞珏放在郊外,没有人管她的话,应该会更好一些。”此外,他还指出,群舞在编排上符合剧情发展,但是出彩的、让人印象深刻的群舞显少,需要再努努力。

  重庆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刘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觉慧的出场有点晚。”她认为,全剧的主线虽然是祖孙之间的矛盾,但整部剧的走向是以觉新和觉慧兄弟俩不同的人生来呈现的。如果觉慧一开始就从哥哥的婚礼上看到他所承受的痛苦,或许对于他出走的信念会更加坚定,他们不同人生境遇的对比也会更强烈。“两兄弟的宿命,或许从那个时候就应该展现出来。”

  甘肃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左丽指出,觉新和瑞珏以及觉新和梅的双人舞太相似,以至于三者之间的情感关系不是很清晰。此外,她也同意张居淮的意见,认为群舞有其特色,但缺少一段很美的女子群舞,“希望男导演在这个地方再琢磨琢磨。”

  在舞剧的配乐方面,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一级作曲林戈尔认为,整场演出中,音乐缺乏纵深感。音乐应该随着舞剧剧情的发展而出现的落差几乎没听见。“怎么用西洋的交响乐讲述四川的故事,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打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编剧李亭则表示,该剧有很多表现宏大场面的音乐,但在段落的衔接上表现得不够清晰。“原著里最揪心的洞房花烛夜、梅的死、鸣凤的死几段戏,跟音乐之间应该有一个慢慢递进的方式与渠道。”;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家海认为,表现几位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设计不够个性,应该再多下些功夫。另外他还建议:“可能结尾处把合唱加进去会更好。”他提到,对一部舞剧来讲,音乐序曲和尾声非常重要,要在这方面再精雕细琢。

  如何让《家》这部剧目体现更多的四川特色,成为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中的期待。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原院长刘同春表示自己想看到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或女子群舞,“现在来看审美享受少了点,群舞中可以多加一些四川地域特色的东西,比如舞蹈的动作、服饰的样式等等。”同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杨向东也表示,整个舞剧的总体风格更像现代的东西,没有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大段群舞,“没必要的东西完全可以去掉,另外可以增强一些川味儿元素。这方面做好了,对这部剧的整体艺术水准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在细节方面,专家们也有细致的观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副团长、一级演员刘晶注意到,作为丫鬟的鸣凤,在行礼时的半跪不跪正好体现了她性格中谦卑又骄傲的一面,但此类有个性的动作设计偏少了点儿。比如觉新的一些动作,虽然从穿着到动作都很漂亮、很帅,但其他剧目中有很多类似形象,太大众化;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原主任、教授韩春启则强调,服装是舞剧《家》的一大特色,但主人公觉新成亲时的婚服颜色按照中国服饰文化来讲,好像不太对。“那时候男人结婚一般是穿黑挂红”,他指出,红色的衣服在过去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凶服”,建议在服装设计方面做进一步考证修改。

  会上,有专家表示,因与项目主创团队成员彼此很熟悉,碍于情面又不好过多地提意见。王勇随即打断,并表示,专家要敢于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点准穴位、戳到麻骨,要把研讨会开出辣味,起到脸红心跳、出汗排毒的作用。项目主体要真正打开“心门”,诚恳地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建议。

  在听取众多专家的意见后,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泽平表示,将精心组织专题创作修改会,对每位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梳理,进一步消化、吸收、修改,力争使《家》在艺术品质上有大幅度的提升和更好的呈现。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