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柏坡组歌》:创作永远在路上

2017-06-15 15:44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6-15 15:44:5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作者:张 贺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原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作曲家臧云飞对此深有体会。从2012年5月接受了《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创作任务后,两年的时间里,他和创作团队六上西柏坡,先后36次深入太行山区、山东临沂、福建莆田等革命老区采访采风;5年里,边演边改,先后召开座谈会210余次,对作品进行了6个版本、160余次的修改,先后吸纳意见建议1400余条。“只有部队才会这样不计成本、不计付出地修改一部作品,”臧云飞说,“永远在路上,永远在修改,令我们这些创作者非常痛苦,累到要吐血,《走山梁》改了16遍,最后一稿是我爬到树上改出来的。”

  创作之所以如此艰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柏坡组歌》是在人员不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启动创作的。“现在哪个团的排练是没有排练补贴的?我们团的排练就没有补贴。合唱队队员在合唱架上一站就是一天,有的队员累得晕倒从架子上摔下来。但就是这样,我们没有人离开,就是因为大家穿着这身军装,是战友文工团的人,为了保持战友的光荣传统,还是把作品拿下来了。”臧云飞说。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继《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后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成功入选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在已经演出了160多场、获得高度赞誉后,这部作品是否还要继续修改?答案是肯定的——在入选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滚动扶持项目后,等待《西柏坡组歌》的就是专家们尖锐的意见以及修改。

  6月9日,在《西柏坡组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专家研讨会上,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坦率地指出《西柏坡组歌》“18首曲子全部用合唱,太过分、太张扬、太奢侈了。”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应该考虑布局和节奏,每一段都这么完满、这么饱和,高潮就不存在了。“不是很高亢的就能打动人,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包括乐队伴奏,现在太满了,铜管用得太足了。其实有些段落应该花大力气重写,要有几段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应景之作,要有几段非常有风格的段落。”谭利华说。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郝维亚认为,这个问题与《西柏坡组歌》是集体创作的有关,“大家互相都比着,都担心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比别人差,结果都用力过猛了。”他建议,组歌的创作应该有一个总负责人,从头到尾改一遍,更加突出创作者的个性和风格。

  郝维亚指出,今天的创作者不应该再拿《长征组歌》作为参照物,因为这不利于今天的创作。他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再拿它去比较是不合适的,而且会成为束缚今天创作者的一个枷锁。我们应该继承的不是《长征组歌》的创作条件,而是要学习它永远革新的创新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那批创作者就能做到这种形式、音乐的丰富性、配乐的各种搭配,很了不起。我们今天要学就学这个精神。创作者只有逼迫自己不断创新,才能有所突破。”

  指挥家卞祖善认为,目前由19首歌曲组成的《西柏坡组歌》过长,应该考虑精简。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红色文化如何深入人心是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不是调门越高越好,而是打动人心的才好。”

  总政文工团歌队队长、歌唱家王宏伟认为,有些歌词不利于发声,同时对民族音乐的元素吸收借鉴得不够。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堃说,舞台艺术作品不同于电影,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舞台艺术不一样,每次演出都会有所改动、有所提高。滚动资助项目修改不仅是主创人员闷下头、潜下心地改,更要在台上改、在演出中改。只有在改中演、演中改才能不断提升艺术品质,才能出精品,出力作。“《西柏坡组歌》从创排演出到现在已经修改了160多次,但也并不是终点,还要继续修改下去,还是要再打磨,能够让它再提高。”(张 贺)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