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批评”促进“真修改”,重构文艺评论良好生态

2017-06-30 09:0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6-30 09:08:15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封寿炎

  日前,川剧《尘埃落定》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的挑剔目光下“过堂”。这是又一部列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的作品。滚动资助项目通过组织各方专家“会诊”“挑刺”,为入选作品提出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帮助其打磨出舞台艺术精品。

“真批评”促进“真修改”,重构文艺评论良好生态

  川剧《尘埃落定》专家研讨会现场,剧目主创人员正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贺梓秋 摄)

  从繁荣艺术创作和艺术事业的意义而言,文艺批评的重要性无须赘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优秀的文艺批评相当缺乏,甚至整个文艺批评的氛围也并不健康。一部艺术作品创作出来之后,观众看到的可能不是文艺批评,而是文艺吹捧、甚至是商品推销。一些评论者并非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基于专业视角和标准,也不是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判断,为创作者和观众提供客观公允的批评,而是因为人情、脸面甚至金钱利害的考虑,“只种花,不栽刺”,只说好话不批评。在缺乏严肃的文艺批评指引的氛围之下,很难涌现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旨在改变这种不健康的文艺评论氛围。专家组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为入选作品充当“望闻问切”的“啄木鸟”,不说好话,只提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专家们畅所欲言,对作品提出了严肃的真批评。就从川剧《尘埃落定》的这场“过堂”来看,专家们从作品的题材立意、情节的设计铺阵,一直到具体的细枝末节,都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批评意见,以及可操作的修改建议。川剧《尘埃落定》属于藏民族历史文化的题材,涉及到大量民族和宗教问题,连一些细微的谬误和疏忽,专家都一一指正。比如,故事的发生地在藏族文化里确指“嘉绒藏区”,而非“康巴高原”;喇嘛说人死了灵魂可以升天,在藏传佛教中其实没有这种说法;小辈直接把哈达挂在长辈的脖子上是不允许的;管家接受命令时说“哦呀”不符合现实,更准确地应该说“拉嗦”,等等。这些意见建议的细化程度,可见一斑,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

  建构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需要评论方、创作方和观众三者之间形成坦诚互信的默契,形成有效的反馈和互动机制。专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提供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但如果创作者固执己见拒不接受,那么文艺评论就很难达到促进创作、打磨精品的作用。然而,做到真批评、真“挑刺”已经很难,但相比起来,真改戏、改好戏更难。

  文化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也没有绝对客观的公理定理。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演员也有一千种演绎哈姆雷特的方法。甚至像电影《霸王别姬》里袁四爷和段小楼为“走七步还是走五步”而争论不休一样,在评论者眼里觉得是败笔的地方,在表演者那里可能恰恰是自鸣得意、别有匠心或深含寓意的点睛之笔。况且,舞台剧属于集体创作的文艺作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因素和局限,修改起来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操作起来难度不小。正因如此,重创作、轻演出、更轻修改,以及作品完成后改不了、改不好、不愿改,成为舞台剧目前存在的通病。

  为了克服这些通病,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首先确保了专家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内行人说内行话,提供专业、权威的批评和建议,说到点上、触及痛处,这样才能让创作者心悦诚服。其次,资助项目的目的就是帮助创作者打磨艺术精品。这种“帮忙不添乱”的初衷,很容易使创作者和评论专家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大家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批评方无顾虑、大胆说,创作方也能听得进、虚心改。最后,作为一项资助项目,在激励的同时也有考核。入选作品在获得资助之后,要切切实实取得有所提高、有所完善的效果,这种压力也能促使创作方认真修改、细心打磨。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工作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对项目入选作品的专家“会诊”和修改打磨工作还在继续,及时总结和提炼成功有效的工作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以推广,将有助于重构一种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也将促使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涌现。(封寿炎)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