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湘剧《月亮粑粑》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7-07-25 18:5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7-25 18:58:47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集名家智慧 促剧目提升

——湘剧《月亮粑粑》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付双祺)2017年6月2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湘剧《月亮粑粑》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副主任王勇,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艺术处处长倪文华,湖南省湘剧院党委书记张克浪、院长王阳娟、副院长周亚男,国家艺术基金遴选专家及剧目主创参会,就如何将《月亮粑粑》打造成为一部精品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湘剧《月亮粑粑》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6月22日,湘剧《月亮粑粑》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克服自满心态 打造艺术精品

  湘剧《月亮粑粑》由盛和煜担任编剧,张曼君担任导演,王阳娟主演。该剧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讲述了山村代课教师秦雅云在一个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韩子勇认为,“在艺术创作上,我们要有足够大的抱负,一定要下决心让手里的作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他看来,舞台艺术是相对比较传统的艺术门类,传统的艺术形式要想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站住脚,而不只是在文化界内部热闹一下,就一定要多改、多演、持续发散影响力,在社会上留下痕迹。只有加入社会传播的大循环,留下集体记忆的痕迹,这台戏才算建立了“生态”,扎了根,有了成长的可能,否则就可能是界内的自说自话。我们把艺术院团叫“艺术表演团体”,可见要多演,演中改、改中演应该是日常功课。他对《月亮粑粑》研讨会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转变骄傲自满的心态。主创人员务必要克服不想改、不愿改、差不多、差不离等思想,不断追求完美,使《月亮粑粑》能够留传下去。其次要发扬艺术民主。在场专家要畅所欲言,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建议和盘托出,给这部戏找毛病、找差距,供主创人员参考吸收,修改提高。第三,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呵护一部作品,就要用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来打造它,让它始终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第四,项目主体要树立信心。湖南湘剧院应扛起主体责任,追求卓越,使《月亮粑粑》成为湘剧院创作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五,不断追求工匠精神。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可能存在差异和分歧,对此,主创们要抱着对作品质量负责的态度,深入地分析思考,从而做出判断和取舍。最后,要多听群众意见。作品最终是要给老百姓看的,他们是最终的裁判员。要多和观众进行交流,听听他们的感受,这也是“演中改,改中演”的应有之义。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月亮粑粑》的关注和关心。他表示,《月亮粑粑》虽然已经在业内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是从文化厅到湘剧院,都希望该剧能够再向前推进一步,“希望湘剧院能够虚心聆听各位专家的意见,精心打磨、努力提高,不负国家艺术基金的重托。”

湘剧《月亮粑粑》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湘剧《月亮粑粑》演出剧照。

  作品已属优秀 努力可攀高峰

  研讨会上,由国家艺术基金遴选的1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主创团队、主要演员进行了交流,就该剧的剧情、舞美、灯光、表演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专业的改进意见,并讨论了下一步完善的方向、任务和举措。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教授傅谨评价湘剧《月亮粑粑》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好作品”。他认为,优秀的戏剧作品应当触及当代人的心灵,《月亮粑粑》的创作团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秦雅云这位基层教师的艰辛与奉献,折射出特殊时代下的群体命运。同时,他也指出,该剧仍有许多值得讨论与提升之处,比如扮演少儿角色的演员们的表演风格明显带有20世纪中叶儿童剧的痕迹,严重偏离了当代观众的视觉体验,“在如何表现少儿以及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方面,这部剧目前给出的答案并不让人满意,还有调整和改进的空间。”

  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看来,一部作品的立体性、丰富性和延展性,有时体现在观众走出剧场后能有多少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月亮粑粑》是有感染力的。”她也指出,全剧第二幕之后,舞台上呈现的内容显得有点空洞,希望再充实一些能够支撑这部戏精神内核的东西。此外,地震一场戏中群舞的动作、音乐很富有想象力,但和前后场景的风格不太统一,有点“为演而演”的感觉,希望能调整得更自然、协调一些。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谢柏樑也称赞《月亮粑粑》“关注山村教育,有情怀、有道德引领、有文化品味、有艺术高度,感人至深”。他进一步指出,在第三幕群体进行回顾与感恩的场面上,是否还有新的内容来推进剧情的发展?他的建议是,不妨把民办教师转正指标、女儿波儿的接班理想等作为推进第三幕剧情发展的戏剧性支点。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孙喜军观察到,在第二幕中,秦雅云已经把花球鞋送给了孩子,后来却在没经过孩子同意的情况下把球鞋拿走了。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师,秦雅云应该懂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建议后面应该有一些内容来表现她的愧疚。此外,为了表现秦老师高尚的人格,剧情特意安排她将辛苦得来的转正名额让给青年同志,在孙喜军看来这一段的处理也有点刻意夸大人物的无私性格,“建议还是回到现实、回到人物本身来考量。”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的感受是,《月亮粑粑》是一部“接地气、有情怀、有良心、有温度的好戏”。他指出该剧需要斟酌的地方是作为驻港部队一员的姜明科的服装,“他的帽子不对,胸牌不对,肩章不对,姿态也不对,严重影响了我对这个戏的观感。”他认为,《月亮粑粑》既然作为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项目,就应该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去要求戏里的每一个细节,让观众看了觉得舒服且挑不出毛病。

  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对该剧的评价是“可贵在温度,不足在深度和厚度”。他表示,要让《月亮粑粑》再提升一步,需要在两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首先要尽可能地提高人物形象的丰满度,增强一些情节细节的可信度。比如赞美秦雅云伟大的戏份太多,而缺少表现其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心路历程。其次建议再去挖掘一些贴近生活的细节出来,那样人物的表现会更加真实。

  人物塑造方面,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原主编黎继德的观点是,“不管什么戏,其最终任务都是塑造人物形象”。他表示,就目前来看,有关秦雅云的主要戏份,在第二幕中近乎全部完成,到了第三幕,几乎再没有她突出的戏份。因此建议根据前戏的一些铺垫,在第三幕中给秦雅云再加一些内容;同样关注戏剧中角色塑造问题的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研究员陈鹏认为,秦雅云这个人物还不够丰满。他建议通过四条线:师生线、家庭线、转正线和人物内心线来进行加强。同时他又强调,“改的同时,要确保整个作品的审美品格不要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熊源伟则认为,秦雅云的丈夫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该人物在剧中的个性不强,观众很容易忽略其存在,“希望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可以加一些憨厚或者是倔强的性格,以提高人物的辨识度。”

  舞台和灯光方面,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胡耀辉认为整体而言,舞台设计比较成功,但是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例如局部加强写实,大结构方面加强写意;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曹林认为该剧的舞台灯光总体偏暗,虽然人物表演区域灯光处理得很精致,人物特写很到位,但非表演区域过于昏暗,“整体氛围有点压抑,如果灯光适当调亮些,就会有一种希望的感觉在里面。”

  表演方面,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希望可以在这出现代戏中加入一些湘剧的传统手法和技艺,以丰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这样人物的肢体语言可能会更加鲜活”;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曾希望演员们能够在表演上再好好下下功夫。他表示,主演的表现已近乎完美,但其他的演员,比如学生们的表演还不是很到位,还不够生动,“希望可以好好地从对词练起,把表演能力再提升一点。”

  音乐方面,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一级作曲谢振强称,剧中人物唱腔和背景音乐的融合度不够。他指出,剧目现有的音乐语言是湖南的民间音乐,但该剧中的唱腔又有其自身特点,并不是纯粹的传统的湘剧风格,听来并不是十分融洽,“希望能够调整统一,尽量避免‘两张皮’”;湖北省演艺集团原副总经理、一级作曲李道国谈道,《月亮粑粑》改编自童谣,因此希望剧中有童声传出,“这样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此外,他建议尝试用竹笛等传统乐器来增加音乐的色彩,而不是一把小提琴从头拉到尾。

  听完与会专家发言后,湖南省湘剧院党委书记张克浪称受益匪浅,并表示《月亮粑粑》主创团队将认真梳理、总结研究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意见及建议,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进一步提升《月亮粑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