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鲍晶晶“曲线救国”为何没能挽救低迷票房

2017-08-14 19:04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8-14 19:04:37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 李语然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国产青少年题材电影《闪光少女》遭遇了好口碑低票房的尴尬境地。7月24日晚,《闪光少女》官微发布一张宣传团队集体“下跪致歉”的海报,谁成想下跪致歉的举动不仅没有挽回票房,反遭更大的奚落。

鲍晶晶“曲线救国”为何没能挽救低迷票房鲍晶晶“曲线救国”为何没能挽救低迷票房

《闪光少女》电影海报

  《闪光少女》讲述了学扬琴的高二女生陈惊,组建“2.5次元”民乐乐队,打破西洋乐学生对民乐的偏见,最终和朋友们共同登上大剧院舞台,实现自身价值的励志故事。

  该片赢得的好口碑主要缘于趣味走向选取了一个特定角度:二次元直面pk民乐。现实生活中将民乐与二次元相结合的虚拟歌手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国产电影中一直缺乏直面二次元文化的作品。《闪光少女》就忠实地反映了95后甚至00后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成功地让这些受众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虚拟世界产生共鸣。该电影基调清新向上,不仅没有矫揉造作的人设及僵化刻板的情节,还兼具一定的美学挖掘和追求。但是如此“燃”情的青少年电影,只能收获惨淡的票房,笔者以为这锅不能简单让宣发团队来背。而因归结于编剧鲍晶晶太过“忠实”于“自我”的感受,而使电影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曲线救国”景观。

  某种意义上讲,《闪光少女》可以被当作是鲍晶晶的成名作《失恋33天》的“超前前传”。鲍晶晶在电影《闪光少女》里施展出来的才华和灵性,早已超越《失恋33天》及其本身。电影以一种博大的胸怀聚焦了一批学习中国民乐青少年,这种关注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孩子们的“自我救赎”。笔者认为该片之所以能够“燃”起许多共鸣,恰恰在于其没有陷入一种自我哀怜的窠臼,少年们在面对高考压力的情况下,为了喜欢的事情努力,去拼搏,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

  一个有力量的作品,必然源于作者的有感而发。鲍晶晶这回再次从自己的生命感受出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从土壤里“长出来”的故事。《闪光少女》的故事灵感源于鲍晶晶当年学习民乐时,曾感受过的民乐在所谓“鄙视链”底端的境遇。因此,才将故事的主体戏剧结构设置成民乐与西乐的冲突,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雕琢。可以说,没有这个初心,就谈不上匠心。

  鲍晶晶的“初心”的确可以打动与之有共鸣的观众,再加上爱国主义情怀和《权御天下》等代表的所谓“流行民乐”的助推,收获豆瓣电影7.5分的评价也不在话下。但是在讨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话题时,并非需要所有的电影都用沉甸甸的话风来讨论。继承二字,或许对于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而言,略微沉重了一些。

  让更多人关注民乐、喜欢民乐是这部作品的初心,但这不是通过拍出一两部相关题材的电影就能解决的问题。想让90后、甚至00后更接近民乐,选择二次元作为跳板,是作者的选择,也是当下国产片无奈的策略。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民乐的普及发展,毕竟有自身发展的窘境。电影的水准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这种土壤提供的素材所限定了。

  应当说“鲍晶晶电影”可以作为当下中国电影的一个独特样本,除了其内部从生命成长中走出来以外,还有外部营销的一个成功与失败案例并存的参考价值。《失恋33天》的票房成功贵在营销的时机把握,而《闪光少女》正好可以作为这个成功案例的一个反面教材。

  票房的惨淡不能遮掩这份“闪光”,但回过头来我们要正视一个现实:在市场中曾经获得巨大成功的作者也没有掀起观影狂潮——如果说二次元加爱国主义都推不起来的话,这不是简单作者和商业策略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为什么中国电影院线化、市场化以来,还是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喜闻乐见的青少年电影。如何让中国青少年题材电影在市场化环境下获得生存乃至迸发,是中国电影人当下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李语然)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