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承袭传统文化精髓,保持艺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017-09-01 14:2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9-01 14:25:5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系列评论•哈尔滨站

崔可:承袭传统文化精髓,保持艺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当时间的齿轮转到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艺术正在向着融合、包容、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矗立于世界艺术的舞台?新生代艺术家又该如何书写中国艺术的未来?

承袭传统文化精髓,保持艺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中国艺术新视界”哈尔滨站巡展现场

  为了在新时期探索出一条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2013年底,国家艺术基金应用而生。其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也实现了艺术创作引导方式的创新。其中的“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更是立足中国艺术未来发展新趋势,系统、深入地对青年艺术家创作进行资助和扶持,是新时代语境下培育青年成长的文艺“孵化器”。

  中国艺术“新生代”该如何立足于时代舞台?当代青年艺术家应当以怎样的视角切入当下创作?对于青年艺术家们而言,他们应将更多的目光投放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作品当中。这种融入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也不应单纯地为作品贴上“中国”或“传统文化”的标签,而应将中国文化的血脉融入作品内涵,以传统思想为精髓,精深于内而运化于外。中国艺术的发展直面世界艺术多样化的格局,应该首先拥有源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要有面对世界艺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国青年艺术家承此重任,因此在探索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应矢志不渝。此时,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先进的引领思想、开放的展示平台与良好的发展契机。

  国家艺术基金着眼于繁荣中国的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青年艺术家,为推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持续的努力。自2015年以来,国家艺术基金以滚动资助的形式,遴选出部分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启动“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为青年艺术家们创造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和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和展示的平台。国家艺术基金从国家的层面对当下艺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及系统的引领。此时,国家艺术基金的投入和支持,将发挥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作品巡展第八站来到黑龙江哈尔滨。走进展厅,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们的探索和尝试。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也让中国艺术拥有了更多走向世界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些尝试与探索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些作品关注于创作理念上的思考,有些则着眼于创作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

  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许多青年艺术的作品着重展示和刻画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足迹。如刘同顺的《甲午战争120周年祭》、吴娅妮的《红军东征》,作品记录了曾经没落又奋起抗争过的历史。部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神韵,如吕印的《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像复制及白沙壁画经典复制》、李德惠的《红楼梦》组画就再现了我国经典文化的魅力。还有部分青年艺术家更多地关注于最朴实的民生,关注少数民族、工人、村庄、士兵们的生活,如程建利的《寂静的纳吾错》、焦立强的《工业备忘录》。

  此次展览也同时呈现出了对城市生活和现代人内心的关注,作品中出现了对当代性的初步尝试和探索。如刘悦的《手机围城》、周亭的《记忆的味道》都从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对现代化生活的反思。《手机围城》中灰暗的画面与强光的对比凸显了人物内心的麻木、冷漠以及惊慌失措,站在一起的人们被无形的围城分隔,距离由此而生。这是城市进化过程中在现代人生活中留下的伤,也是艺术家对作品当代性的初步尝试。《记忆的味道》以一种更含蓄的方式和更模糊的视角展开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抽离式的反思。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创作的热忱与执着,也看到了中国艺术一股正在升腾的强劲力量。

  “中国艺术新视界”冠之以“中国”,可见其格局之大,立意之高远。其宗旨是培养和支持中国新生代艺术家,推动中国艺术创作发展。国家艺术基金担此重任、砥砺前行,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这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作者系独立艺评人)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