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风骨是艺术的脊梁——访青年艺术家刘兆武

2017-09-27 13:54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9-27 13:54:5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光明网讯(记者 石依诺)《论语•雍也》曾书:“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仁者乐山并非喜其巍峨,而是敬其伟岸——在山脚下感受造物主的伟大,让观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理解。山有脊梁,人有风骨,这也惹得不计其数的艺术家对其顶礼膜拜,并将这份风骨浸染到笔墨中。成长在长白山脚下的刘兆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风骨是艺术的脊梁——访青年艺术家刘兆武

  青年艺术家、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刘兆武

  情怀为底色

  “长白山就像我的母亲一样。”自幼成长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刘兆武对“母亲”有着很深的感情,幼年的生活体验也让他对长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2011年起刘兆武就开始进行长白山题材创作,他希望将这份思乡情怀渲染到作品中。7年间,他出入长白山30余次,行驶了三万余公里,拍摄了两万余张照片,绘制了几百篇手稿。长期的采风与游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的长白山地貌、人文等素材,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百余幅作品。

  百幅作品的背后却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2016年刘兆武在创作《长白日记——通往天池的路》时摔伤,他强忍剧痛完成了作品。“我是在采风的路上摔伤的,腿部韧带断裂。”提起这段创作经历,刘兆武记忆犹新。天池是长白山地区的著名景点,风景优美。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必经之路凶险异常,刘兆武就是在这段“通往天池的路”受伤的。但这段“艰难的路”也铸就了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这部作品于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风骨是艺术的脊梁——访青年艺术家刘兆武

  为了创作《通往天池的路》,刘兆武在采风的路上摔伤了腿

  “我就是想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唤起更多人对长白山的关注。”刘兆武道出了创作的初衷。画如其人,他的画也确实带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地域特点。“他笔下的长白山充满着一种山的空灵感,这种空灵既是他对长白山的敬仰,也是长白山地域精神的观念性传达,使个体的文化积淀和地域性的文化渊源有机结合,并从中生发精神力量与艺术语言。”文艺批评家吴鸿这样评论刘兆武的作品,在他看来,刘兆武《长白系列》中的地域特征不同于以往描摹式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对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抽离和内在精神性的升华。“作为地域特征与当代艺术创作关系的一种探讨,刘兆武的作品无疑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和案例性。”吴鸿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

  风骨作脊梁

  “北方山水与南方山水是不一样的,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刘兆武拿出司徒空的《二十四诗品》,对记者介绍了他从中寻找到的北方山水精神内涵表达的“密钥”:绮丽、雄浑、劲健、沉着。“我通过描绘绮丽风光、雄浑山势、劲健植被和这方水土养育的人来反射长白山独有的魅力,以及一切植根于这片土地之上的文明神奇。”

风骨是艺术的脊梁——访青年艺术家刘兆武

  刘兆武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西方油画技巧中

  刘兆武采取独特的油画语言和视觉形式,诠释了北方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点。他在创作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西方油画技巧中,

  “油画来自于西方,中国艺术家应该从传统的人文风格中去体验社会。”刘兆武在绘画时从中国传统审美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画笔墨书写的方式,营造出中国画中泼墨山水的意境。“希望我的作品能更多地传达出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刘兆武向记者介绍,长白山系列作品让他的创作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关注重点从物质形态层面转移到精神层面,他认为物质性表达会减弱作品的主观性。

  刘兆武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在著名批评家杨卫眼里有着别样的风貌:“他提醒了我们,其实观看世界的角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工具的转换产生变异。”在杨卫看来,刘兆武的艺术充满了新意,而这种新意下产生的风景,又在身体的感知上带给观者一种当代人特有的视觉经验。

风骨是艺术的脊梁——访青年艺术家刘兆武

  批评家杨卫评价:刘兆武的艺术带给观者一种当代人特有的视觉体验

  多年的积累造就了如今的“仁者”刘兆武,但是在面对给予他灵感与荣誉的长白山,他的内心却是纯净的。“我在创作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我们在自然中所获得的精神积淀。”刘兆武对项目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希望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的年轻人“不要为了项目而项目”,这样会陷入到忽略艺术创作的怪圈中。“要为了自己的艺术来创作,当艺术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得到认可。”刘兆武语重心长地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厚重感化着每一位朝圣者,每一位朝圣者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高山的领悟。成长于长白山脚下的刘兆武,将白山黑水的情感与领悟融入笔墨之中,挥毫泼墨间尽显其艺术风骨。(石依诺)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