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双蝶扇》,蝶变在千磨万砺之间

2017-11-24 17:09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11-24 17:09:2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邓海建

  10月14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闽剧《双蝶扇》二改二演专家研讨会在福州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赵建宏、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吴新斌与会并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们对闽剧《双蝶扇》一改一演的经验成果,以及接下来修改打磨的方向和要点进行了热烈探讨。

《双蝶扇》,蝶变在千磨万砺之间

《双蝶扇》二改研讨会现场

  一部好戏,叫座叫好之后,最怕“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何况,时下中国戏剧创作领域高帽乱飞、轿子横行,文艺批评是有声音没底气、有空言没见地,文艺创作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于此语境之下,国家艺术基金制度,大概就不仅意在扶持几部好戏,更在于用新政撬动中国文艺生态的变革与改良。熟稔了以上背景,再来看《双碟扇》的一改二改、一演再演,就更能理解主创人员之热忱,专家学者之心意,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之初心。

  好文不厌百回改,好戏不怕千回磨。

  闽剧《双蝶扇》的蝶变之路,大概就是艺术精品的必由之路。细算起来,从首演至今已演出50余场,且先后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亮相,受到业内专家及海内外戏迷观众的广泛关注。12月,《双蝶扇》还将赴杭州参加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开启国际文化交流之旅。

  这样一部大戏,不仅在今年5月的专家研讨会上被要求“转变心态,暂时抛弃成功喜悦,保持一颗敬畏艺术的谦卑之心”,红红脸、出出汗;此后又根据今年8月份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专家跟踪指导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加强人物细节刻画,从音乐、唱腔、配器等方面强化了闽剧的“虾油味”;及至10月份的一改首演专家研讨会,依然在“克服作品完成后改不了、改不好、不愿改的通病”……文艺批评的过程是痛苦的,精品打磨的效果是显著的。“优品迈向精品、精品成为经典”的路径,似乎就这样渐趋清晰起来。

  好戏不是夸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在民间,戏曲界对于文艺创作,有很多通俗却深刻的白话,比如“掘地三尺必有深”“七搞八搞没完没了”。这让人想起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里,匈牙利大思想家卢卡奇在开篇文章里直接引述的马克思经典论断:“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闽剧《双蝶扇》的进阶之路,起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艺无止境,匠心为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创作生产责任书》中“边演出,边提升”的要求,在闽剧《双蝶扇》等大戏的升级之旅中,其实反复印证了一个老理——好戏仍须千磨万砺。不忘初心、精耕细作,这是文艺创作的核心方法论。第二,批评为器,动真碰硬。研讨会也好,座谈会也罢,就是要扮演“啄木鸟”的角色。顶层设计早就有言,“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总是自己改自己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难免会有“盲区”。闽剧《双蝶扇》若不能开门纳谏,谈何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呢?一句话,身子俯下去,格局才会高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创造既要坚持人民性的定位,更要瞄准高质量的方位。以闽剧《双蝶扇》为代表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领域送来扑面清风——好机制出好剧、好批评磨好戏,创作、管理、评论“三位一体”良性互动,长此以往,中国文艺生态必会成为锻造逐梦之魂、增益文化自信的厚重土壤。(邓海建)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