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颐: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科幻文学路

2017-12-16 10:17 来源:解放日报 
2017-12-16 10:17:14来源:解放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周明艳

  作者:林 颐

  日本两位学者武田雅哉与林久之合著的《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是近期比较引人注目的引进书籍。作为中国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史的研究专家,武田雅哉负责撰写上卷,即中国科幻文学(science fiction,本书简称SF)前史和清末民初的科学幻想文学史,民国之后直至20世纪末的内容(即下卷)则由担任日本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会会长的林久之负责。这部作品的重点并不是比较文学研究,论述主要集中在现象和事迹,写法上有点接近报告文学的体裁。

  科学的诞生,其实并不久远。1834年,博学的英国学者威廉·休厄尔在《书评季刊》上为玛丽·萨默维尔的著作 《论物理科学的关联性》 撰写书评,造出了scientist(科学)这个词语。不过,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想象,已经存在很久了。武田雅哉的讲述就从古老的《山海经》说起。

  当然,从《山海经》到《博物志》《搜神记》,乃至《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充其量只是一些有幻想意识的作品或志怪小说,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科幻文学是有距离的。武田雅哉解释,使用“SF”这个词,是指近现代产生或者“发现”的一种文学类型。“科学”作为一个舶来词,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肯定受到西方意识的影响,但它仍然具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本土特色。

  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两个高峰期,即清末民国与20世纪80年代,这种吸收外部影响又保留传统的中国特色,表现得尤为突出。

  上卷除了对中国科幻文学前史与萌芽的简要梗概之外,主要分为清末民初的科幻文学翻译、科幻文学创作和民国时期的科幻文学翻译、科幻文学创作四个部分。为什么这个时期要突出翻译呢?开眼看世界,首先要知道外界是怎样的。比如,1900年凡尔纳作品来到中国,引发了中国人对潜水装置、宇宙旅行等西洋科技的向往,被阿英列为“清末四大小说家”之一的吴研人,在1907年创作的《新石头记》里,就让宝玉驾驶着被称为“飞车”的飞翔机、鲸型“猎船”,经历了各种新奇的事物。这个时期大量涌现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难免要在神怪与科技之间摇摆,也会有各种荒诞不经的幻想,寄托了小说家们的向往和忧思。

  《新法螺先生谭》的作者徐念慈曾写道:“月球之旅游、世界之末日、地心海底之旅行,日新不已,皆本科学之理想,超越自然,而促其进化者也。”这句话点出了当时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几大主题和创作宗旨。引进外国的机器和技术,以提高军事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这也是作者赞誉梁启超《论小说与中国群治之关系》等文章的目的。梁氏的发言虽非针对科幻文学,但确如其所言:“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科幻文学是“新小说”的一股新锐力量。

  下卷内容显得比上卷松散。清末民国是一个求知的喷涌期,能够比较集中地呈现。但在下卷所处的时代里,虽说新中国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汲取了各种新技术、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也有《梦游太阳系》《征服月亮的人们》等雄心壮志的科幻文学作品,但人们大搞建设的劲头不允许把太多的精力花在“无用”的幻想和文学创作中,所以在一段时期内显得凋零萎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长久的压抑之后方才迎来了又一次喷涌。这个时期还大量出现了如 《飞碟探索》《智慧树》《科学文艺》《科幻世界》等刊物。这也是中国期刊一个值得纪念的黄金时代。与清末民国时期的启蒙性质不同,这一次的科幻文学高峰期主要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准备用自己的双手迎接“四个现代化”。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的写作,终止于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鼓舞人心的报道。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都知道,在新的世纪里,譬如刘慈欣的《三体》等优秀作品,意味着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日益走向成熟……(林颐)

[责任编辑:周明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