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韦承红:创新与变革是岭南艺术永恒的主题

2018-01-02 18:07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1-02 18:07:33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系列评论•广州站

韦承红:创新与变革是岭南艺术永恒的主题

  2017年11月8日,“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第16站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岭南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当代中国画的现代进程”成为此次巡展研讨的主题。说到艺术的创新精神与中国画的现代进程,自然绕不开岭南画派。作为一个在传统中国画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画派,其对当下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广东地处中国南疆,却是最早对外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得益于特殊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文化,广东在近现代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称“岭南三杰”的广东籍中国画家高剑父(1879-1951)、陈树人(1884-1948)、高奇峰(1889-1933),在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斗争中,从近代日本绘画的变革经验中得到启发,希望通过借鉴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来创造一种崭新的现代中国画,这种绘画有别于清末的陈陈相因和程式化,她是鲜活的形象,现实的反映,是可以阐明“时代精神”的艺术。他们将这种绘画称作“折衷派”、“新派画”或“新国画”。在探索的道路上,有鲜花,有喝彩,也有攻击和谩骂,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这个被后人称之为“岭南画派”的艺术群体,高扬“政治革命”和“美术革命”的旗帜崛起于中国画坛,改变了以往广东绘画以输入和接受为主的历史,成为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引领者。他们在上海、南京、等地的美术活动,以及与当地文化界、美术界的相互流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为他们所倡导的“新国画”赢得了极大声誉,使之与上海画派、京津画派相提并论,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画坛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

  从表面上看,岭南画派似乎是一个地方画派,因为她展现了一个地区的人文色彩。然而她又不局限于地域,因为岭南画派的情怀是开放的,风格是多样的,目标是远大的。她之所以声名鹊起与孕育她的岭南文化所包含的开放与创新精神息息相关,无论是绘画题材还是表现方法,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都显示出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高剑父曾反复强调“绘画是要代表时代,应随时代而进展,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了。”他认为变革应该是无止境的,“今日改革了,创作了,不久就会陈旧了,又有新方法,新理论出现,那时又从而改革之,创造之,实在永远地革命,永远地创作,才能永远地进化的”。在他看来,绘画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新国画”要描绘的应该是当代生活而不是象牙塔中摹古的闲情逸致。早在1915年,高剑父就已将坦克、飞机入画,题为《天地两怪物》,后来他又画了几架在烟雨朦胧中飞行的飞机。这种新国画题材观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高剑父曾呼吁“最好多以我们作战于硝烟弹雨下,以血肉作长城的护国勇士为对象,及飞机、大炮、战车、军舰,一切的新武器、堡垒、防御、工事等做题材。”在绘画技法上他秉持“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理念,创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东战场的烈焰》、《白骨犹深国难悲》、《文明的毁灭》等代表性作品,其产生的影响是传统绘画无法比拟的。

  作为“新国画”的开拓者,“二高一陈”的探索之路是艰辛的、曲折的,正如高剑父所说“尚是日日在研究室来试验一般”,他们倡导的“新国画”理念,最终到了关山月、黎雄才等继承者手中才真正得以实现与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艺术家创作的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无论在审美意识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将岭南画派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关山月到抚顺露天煤矿体验生活后创作的《煤都》,黎雄才以近30米的长卷再现武汉三镇军民修筑抗洪堤坝的《武汉防汛图卷》,这些都是前人从未表现过的内容。除了大陆的画家外,旅居海外的赵少昂、杨善深、司徒奇等大师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扬岭南画派不囿于门户、大胆兼容并蓄的精神,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奠定了“岭南画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那么到了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中国画如何传承与发展,“新国画”如何长青依然值得深入探讨与实践。固然,岭南前辈们的成功有天时地利的机缘,但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有一颗充满冒险色彩的、不受桎梏的进取心,尤其是敢于“走出去”吸收不同的文化,敢于与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碰撞”。如果当年“二高一陈”没有东渡日本“见世面”,那他们只不过是承继了“二居”衣钵的花鸟画家;如果上世纪40年代关山月、黎雄才没有闯荡西南西北的写生之旅,“新国画”的发展可能还是步履维艰。改革开放近40年来,“后岭南”、“新水墨”,甚至一些新媒介的出现,表明岭南人追求的是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因为前辈的“新”或许就是今天的“旧”。与一百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信息技术发达,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视野是与国际艺术平行的,他们希望与岭南前辈的绘画表现方式拉开距离,他们不屑于刻意打造一种地域性的群体面貌,他们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世界。

  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给与扶持,为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学习和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体现了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以巡展的方式开展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将国家艺术基金的政策、措施和希望引导的方向在全国各地的美术系统里传播开来,从更高更广的空间给与年轻人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对拓宽青年艺术家的视野和活跃艺术生态无疑将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作者系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总监)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