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现象级传播解决传统文化如何走向大众的难题

2018-02-19 10:41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2-19 10:41:1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冷 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综艺节目创作领域,也相应出现了十分显著的迭代。过去的2017年,是综艺市场极具颠覆意义的一年。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用一系列精制作、高品格、大格局的文化综艺,引领整个创作风向从“娱乐喧哗”走向“人文静美”。今天的中国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从物质中获得幸福,我们正在发起对精神需求的奋起直追。一个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厚度的国度,在继承中发展好传统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当然,困难也客观存在,而且挑战不小:价值观层面提出文化类、情怀类节目的高标准要求,市场层面却对年轻化、新潮化节目需求旺盛,这个矛盾急需我们去积极解决,齐心协力寻找文化属性与综艺形态平衡的最大公约数。、

用现象级传播解决传统文化如何走向大众的难题

  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一股振奋人心的文化气象伴随着《经典咏流传》的播出,再度昭示了央视一套作为创新性、引领性、旗舰性平台的担当与情怀。在我看来,这档节目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节目开播次日,《经典咏流传》就一举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本真质朴的歌曲《苔》刷爆了朋友圈,这段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一首歌曲,各方口碑可谓全线飘红。所以我们说,如今的电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有极好的审美眼光,我看见了他们对节目发自肺腑的欣赏和喜爱。有观众无比骄傲地说:“央视这次汇集群星泰斗,烹饪文化饕餮盛宴,善莫大焉。基于这些文以载道的精髓,我们都能诵咏出属于自己的经典。”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模式创新、选题创新、领域创新三个角度,详解一下 《经典咏流传》的精彩之处:

  首先是“跨界融合”与“跨屏心动”引发的模式创新。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大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构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整档节目将“再造经典”作为核心要义,“轻赛制,重传承”,同时在融媒体传播路径上作出了积极实践,深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我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是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创新,在浩如烟海的模式中,广泛使用的核心装置无非以下几种:灭灯、掉坑、转椅、开门、电梯、传送带,其他全是这六种的变种。这样的形式创新看似简单,实则达到与节目理念高度匹配很难,而《经典咏流传》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我们在美轮美奂的“时空穹顶”舞美之外,真正原创出来了一个观众可佩戴的心形装置,它将“心动”做了一种惊喜感、悬念感、仪式感合一的外化呈现——在歌手演绎歌曲的过程中,场内观众可以即兴点亮胸前红心,时刻表达他们对歌曲的喜爱,大屏将所有红心汇聚在一起,寓意着对经典流传激情的累积;而场外观众则通过微信“摇一摇”实时分享,不断叠加心动指数,荧屏内外共同发起一次又一次对经典的致敬,这种做强互动的节目设置,使得每一首歌曲都有不低于千万人次的人群进行跨屏交互,实现了超级季播综艺的媒介融合创新。

  笔者认为,电视屏是大综艺的“超级宣推”和“创作工厂”。不见得每季每集节目大家都会看全,但线性播出点状爆发的广场态宣传作用极大,移动端的摇一摇、扫一扫正在变成让电视连接一切的工具,也许未来将会有一批依托于VR、AR技术的综艺出现,《经典咏流传》让我们看到了技术革新为形态创新带来的想象力和爆发力。

  第二是在诗词类型、音乐曲风、咏唱嘉宾三个维度全面实现了选题创新。我在《经典咏流传》看到了一种分外开阔的“合纵连横”气象。“合纵”,是传统和现代的握手,上下五千年的浩瀚诗词,共同穿越时光的长河在2018年狗年春节的伊始放歌荧屏,缔造一场文化盛事;“连横”,是打破在音乐选曲与诗词选题上文化的、民族的、地域的界限,优秀文化用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共唱经典。视野之广袤,格局之高远,令人叹服。

  从文艺名家到各界名人,从支教教师到青年明星,参加《经典咏流传》的嘉宾丰富多元,而播出至今最让我震撼的表演者,是已经88岁高龄的巫漪丽老师,她是新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也是《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表演者。由于老人身体原因,节目组用匠心独运的以“跨国联动准直播演唱会”的方式跨时空致敬经典,首次将纪实性、新闻性和综艺性的三者统一。当我们看到那双苍老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行云流水,灵活翻飞,很少有人不为之触动。这支曲子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哪怕白发苍苍,她仍然在音乐世界里用无限热情,诉说着中国千百年来最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老人家总说:“西方乐器要有中国情”,她也总以贺绿汀老先生的话鞭策自己:中国的钢琴作品一定要演奏好,如果演奏不好,那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这位前辈给我的启发是:文化交流互鉴到根本、到最后,实际我们是零距离的,无论人在何方,无论是什么样的民族和国家,恐怕都可以在我们的音乐文化当中感受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无形当中,巫漪丽老师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作品在她身上如同长了一双翅膀。我们不必拘泥于传承经典用的是何种乐器演奏、何种文化形态,就好像演绎《登鹳雀楼》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这是一支中西合璧的国际乐队,诗词以音乐为媒,穿越古今,跨越国界,文化交融。

  第三是在垂直精分与文艺美学领域实现价值引领上的格局创新。去年到今年,我们电视创新有两大变化,《经典咏流传》都成为印证;第一是垂直精分引爆大众围观,我们用音乐传播诗词,形成了音乐和文化两大细分品类的合流以及升级;第二是电视文艺美学的回归,我博士专业是广播电视艺术学(美学方向),但做学者以后很少研究过有纯正文艺美学意味的节目,这一年多来虽也迎来了文化综艺的迅猛发展,但是“益智答题”和“朗读诵读”占据了太大比例,市场跟风严重,当我们翘首以待文化类节目新资源、新品类、新形态的更多突破时,《经典咏流传》及时为我们树立了全新的“文艺美学”标杆,特别是在音乐美学和诗词美学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引领高度。

  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从《经典咏流传》的创新出发,我不禁畅想——未来如果我们在节目中能够把文、史、哲、美这四个领域全部都打通,那就更好了。因为不光是诗词和音乐,文学、美学、哲学、史学这四者都可以共生共融,所以我们还可以挖得更深、拓得更宽,以满足更多观众求知若渴的欣赏需求。此外,“让经典更加流行”这一层目标我们其实已经达到了,那么有没有可能让传承走向世界?有没有可能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去唱,走进联合国去唱?在更为广袤的世界舞台上去唱?这都有待于我们做更深层次的探索。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学者季羡林就提出过“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当我们从“追赶时代”迈入“引领时代”,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了一种国家信念。中华文化的风骨与魂魄,理应插上歌声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闪耀于世界。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