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香贺岁,沪上实体书店年味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书香贺岁,沪上实体书店年味浓

来源:文汇报2018-02-24 15: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许旸 王筱丽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市民过“文化年”“知识年”的需求在升温。春节期间,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红灯笼、春联、福字、年画、红包等节日元素的烘托下,申城实体书店年味浓郁。不少书店准备了阅读“盛宴”,与八方读者共享春节里的热闹与诗意。一家老小逛书店看书选书买书的情景随处可见,有的书店收银台前甚至还排起队。

  与此同时,新华书店、上海图书有限公司、现代书店、博库书城、大众书局、钟书阁、衡山和集、大隐书局等多家实体书店在店面陈列、图书推荐、文创设计上凸显传统文化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这个春节,实体书店在成为人们闲暇时光里“充电”的热门去处的同时,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图书与文创有了温度,变身新春暖心伴手礼

  走进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书墨天香,礼尚往来”主题展台相当抢眼,多款图书主题礼盒吸人眼球。这是上海两大知名品牌新华书店、申活馆携手首次推出的“书礼”礼盒,以古诗词、汉字、民俗类图书为主,加入邮票、信笺、洒金临摹纸等特色文创产品,油墨书香中融入高科技AR技术,别致喜气有创意,是不少家长送给孩子的新年礼物首选。

  记者看到,“书礼”礼盒分四大品种、九个小品种,在上海新华书店37家中心门店及申活馆六家门店、多家线上平台同步发售。上海书城副经理赵锋告诉记者,“二十四节气礼盒”尤其受欢迎。这是一套能听的音频科普绘本,讲述独特的“时间智慧”,揭示自然界的魅力和农耕趣味;礼盒中还藏着一份邀请函,每天邀请几十名父母带孩子前往书城体验3D与AR技术结合的“二十四节气展”,感受节气之美。

  此外,主打AR技术的“璀璨薪火礼盒”和“写意大地礼盒”销量也不错,扫一扫书上二维码,图片变视频,读者能瞬间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春节期间正值中小学寒假,沪上不少街道组织亲子家庭来上海书城开展主题活动,这些礼盒受到许多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与上海书城同在福州路上的艺术书坊、古籍书店、外文书店也不约而同推出新年文创礼包。“上海老风情年画系列”红包、胶带、粘纸,杨柳青木板年画挂件和吸铁石,赢得顾客的青睐。据店员介绍,有顾客一口气买下50个特色红包赠与亲朋。在古籍书店“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主题图书区域,也有不少读者驻足浏览。记者了解到,上图公司精心策划了“开门红”“财神到”“报平安”“行大运”等进店有礼活动,年俗传统捏面人、DIY剪纸艺术、DIY元宵花灯、元宵金石书画雅集与读者相约古籍书店,这些互动性十足的年味沙龙,同步拉动了相关图书的销售。

  一些个性化书店,结合图书推出了有温度的周边文创产品。走进衡山和集,传统文化年俗展品凸显民间吉祥元素,青年艺术家文那的新年门神系列,融合了当代艺术美学,堪称抢手单品。身处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的“艺术红包展”,一枚枚“有态度”的红包巧妙运用剪纸、羽毛等设计,以精湛纸工艺改变了人们的世俗认知。“年画、红包等民俗文化,承载了人们朴素真挚的愿景祝福,也可以创意传递出艺术审美。传播传统文化,书店大有空间。”相关负责人白利说。

  文化迎新韵味足,“过年去书店”成新风尚

  从沪上实体书店策划的新春活动中不难发现,高人气的图书讲座活动、文创设计展览等,获得不同年龄层读者点赞。有学者认为,书香浸润、新风扑面的过节方式,愈发被人们认可,而实体书店所营造的人与书相遇、人与人互动的多层次体验,为点亮激活城市文化空间频频加分。

  上海的新年,因书店而添别样风情。比如,自去年底开业热度一直不减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是许多爱书人心目中的“网红书店”。走进这家由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操刀设计的书店,“新春佳节,我们来谈谈中国文化”的展板格外醒目。书架及展台上精选了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中国传统文学书籍,《一本读懂山海经》《海错图》等神话故事、博物学图书人气颇旺,还有解读中国山水画、围棋、宋体字、禅学等相关读物,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的精粹,吸引读者驻足翻阅。在钟书阁徐汇店,每天都有青少年席地而坐沉浸书海。钟书阁徐汇店经理朱兵告诉记者,传统文化读物销量喜人,光是上海大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套装精装版就售出了近30套。

  随着沪上一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书店功能由单一的图书零售转变为城市文化生活休闲空间。比如西西弗书店今年初在沪新开的第五家虹口分店,充满了上海元素——老上海缝纫机、月份牌图片、百乐门等“上海风情”,与以上海为关键词的系列图书彼此呼应,读者能尽情“阅读”上海的传统和摩登。

  多名书店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谈到,实体书店多元业态的融合,满足了读者多方面需求—过年逛书店,这里不仅是安静看书的心灵憩息之所、与学者交流的精神场域,也是偶遇各种文创惊喜的创意空间。(许旸 王筱丽)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