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五大特点

2018-04-12 17:47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4-12 17:47:2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五大特点

——在话剧《北京法源寺》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五大特点

  汪守德(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

  一年多前,第一次看了话剧《北京法源寺》,当时就很兴奋、很激动。今年又是戊戌年,是戊戌变法120年,现在来讨论话剧《北京法源寺》,其意义非同小可。我认为对该剧进行滚动资助,说明国家艺术基金及其专家的眼光是准的。希望这部戏能够在更多的场合演出,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看到它。

  话剧《北京法源寺》无疑是一部重要的舞台艺术作品。它加深了我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并且能给人刻骨铭心的观剧感受。全剧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人物,是谭嗣同。他以天下为己任、以身殉道、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景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奋斗和牺牲的价值,融入了我们今天的事业。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应当有所思考和敬畏。

  个人认为,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主要艺术特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亦庄亦谐、亦实亦虚、亦真亦幻、亦佛亦官和亦生亦死。具体来说,作品对历史的回望,可谓严肃中有诙谐,且这个度把握得比较好;既以史实为遵循,也有虚构的成分;既让人感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也融入了丰富的审美想象;“庙堂高耸,人间戏场”,把寺庙和官场进行了巧妙融合,显示出多样的艺术手法、高超的创作技巧;对生与死的取舍,充满了人物的大义和洞见。这些矛盾的展开和处理,构成了全剧的基本框架。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按照这个标准,话剧《北京法源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越是好戏,便愈加珍爱,也更加挑剔。

  第一,希望文本继续斟酌,台词更符合语言习惯和人物身份。例如,康有为对光绪皇帝说,“君与臣相互仰慕六年不得见面”,二人属于君臣身份,康有为说这样的话是不太恰当的。慈禧太后批评光绪说“罪在朕躬”,“朕”应该是皇帝的自称,他人这样称呼是不妥的。有必要找一位文学编辑,对剧本的文本加以编辑。

  第二,当代流行语汇、网络用语的恰当使用,可以产生某种剧场效果,但不应用得过于频繁,不要成为人物台词的常态。这部戏从本质上来说,讲述的还是庄严的历史,人物思维和语言不宜过于现代化。

  第三,全剧把寺庙作为核心场所,佛教用语的参与不应是插科打诨,而是要代表今天的观众去看历史的演变、权力的斗争,有一种更加透辟和精湛、出人意料的点化。如果在这点上更讲究,则不仅与全剧的场所设置相勾连,其思想内容也可能更有韵味。

  第四,主要人物的心理逻辑、行为根据,总体来说比较严密。但那道关乎大清命运、国家前途的光绪手谕,到底有没有?这个地方有点疑问,毕竟事关重大,不是儿戏,希望在戏里能够讲清楚。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