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网络文学20年经典作家作品榜】修真小说里程碑《神游》

2018-04-28 09:2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4-28 09:28:1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崔益明

  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文学将是我国文化娱乐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进步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角度,因此,回顾和总结过去的丰硕成果正当其时。

  我们筹建的“中国网络文学网生评论家委员会”将站在网络文学创作的第一线,从真正读者、粉丝、“网络土著”的角度,对过去二十年里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中国网络文学网生评论家委员会(筹)将“修真小说里程碑”的称号授予《神游》,认为:在《神游》中,修真被改写为人在身心上的全面进化,作者徐公子胜治将道教内丹学说、因果论、天人合一世界观与爽文升级情节结合起来,熔铸成独特的修行—叙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修行与故事实质上都是“心的探索”,是心性成长的外化,作者徐公子胜治直接挑明了“至于以第一人称出现的石野,他是一面镜子”。

  《神游》是徐公子胜治2006年发表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修真小说,其凭借此作一举成名、位列大神,于是这部小说也成为了修真仙侠作品中绕不开的经典。《神游》主要讲述了芜城少年石野在好友风君子的引领下迈上修真之路,最终成长为一代宗师的故事。

  九十年代的中国,市场化浪潮汹涌来袭,传统价值观摇摇欲坠,整齐划一的宏大叙事逐渐崩解,随之一同崩解的还有旧体制带给人们的安定感。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虚。顺着人们心灵的裂缝与孔隙,种种光怪陆离的乱象开始滋长。

  《神游》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年代。主角生活的地点是“芜城”。从种种迹象来看,芜城对应现实中的安徽宣城。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说,选择宣城为舞台,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成长在这里,对宣城有浓厚的感情与深切的体会。但 放在《神游》的时代背景(九十年代)中考量,历史悠久的宣城背靠内陆、面朝江浙,处在开放与保守两个位面的交界处,恰似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而昆仑山是中国祖脉,作者以“东昆仑”作为芜城的修行界别称,也未必没有用芜城暗喻中国的意思。

  再细究“芜城”二字,“芜城”亦是“荒芜之城”。作者曾引鲍照《芜城赋》来解释芜城的由来,一方面体现了小说创作中虚虚实实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在表明,芜城与《芜城赋》中的“芜城广陵”确有相似之处。在此可参考《哈姆雷特》以“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喻世道人心的手法,推测《神游》作者改宣城为芜城,是 取《芜城赋》中荒芜崩颓之意,暗指当时的中国宛如“人心荒芜之城”。

  全书开篇,主角石野偶然获得一件破损法器青冥镜,就此踏上修行之路。随着情节推移,原本铜锈斑驳的青冥镜逐渐恢复原貌。由残破到圆满,既是回归,也是进化。明镜即心境,青冥镜修复的过程,就是石野修行成长的过程。经历过一连串事件后,石野从凡人修成真人,成长的不仅是法力,还有心境。 “修真”在《神游》中被改写为人在身心上的全面进化,进化到终极又回归生命的起点——“赤子婴儿”“返璞归真”,回归与进化相统一,形成螺旋式的上升结构。 作者徐公子胜治将道教内丹学说、因果论、天人合一世界观与爽文升级情节结合起来,熔铸成独特的修行—叙事模式。

  所有的道,到头来面对的都是超越科学以上的哲学思考。寻找唯心、唯物、意识和存在背后的哲学本源。这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没有答案的,但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从自己的内心中去求证,于是产生了宗教,有了真主、上帝,佛或道。老子和孔子之所以是圣人,也是因为如此。

  然而世上还有另一群人,采用了实证的方法,用心或用身体,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系列的仪式或手段,这就是修行,天下也有了五花八门的修行门派。渐渐地,手段取代了目的,很多修行弟子所追求的只是法术神通。

  这一段话不是风君子告诉我的,是我自己在静坐时想到的。风君子说我因为咻咻的事情心浮气躁,需要好好静坐一时间让自己安定下来,再去修炼。结果我坐在教室里胡思乱想了这么多,这也许是我学习丹道以来第一次自觉地去体悟。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完全是因为讲台上的政治老师。现在是在上政治课,但是老师没有讲课本,而是讲着讲着就跑题了。

  在这种模式下,修行与故事实质上都是“心的探索”,是心性成长的外化。古典名著《西游记》就是一部以外在情节比喻心性成长的作品。徐公子胜治明显受到《西游记》的影响,他借《神游》中人物风君子之口说道:“《西游记》讲修行,实际上是有倾向的……等有机会我自己写一本《神游记》……”而他确实做到了。

  《神游》从故事情节到修行体系,乃至于法宝、天劫,都是心灵感应的延伸。就拿天劫来说,作者提出“劫数是修炼心性的”,书中的渡天劫就是修行实力增长后重新调整心态的过程。借助这个设定,人才能在修行中获得身心协调的提升。而法宝与心的对应关系更加明显,最典型的例子是青冥镜与石野。青冥镜在故事开篇以废旧铜片的样子示人,但石野却能一眼看出它的本来面目,正好说明二者实为一体,心如明镜,才能见到“真相”。书末,作者徐公子胜治更是直接挑明了这一联系:“至于以第一人称出现的石野,他是一面镜子”。

  作者选取第一人称视角的用意,或许就是要借一双清澈的眼来观察这个纷乱的社会,同时乱象又不至污染观察者自身的心灵,如光影掠过镜面,不留痕迹。换言之,“我”实为“无我”,镜子只是映照万物,自身却一片空白;唯有自身空白,才能映照万物。

  石野这面镜子映照出了什么呢?正是故事中“荒芜之城”的人间万象。作者对它们的思考最终凝聚为两个具体的人物:风君子、七叶。

  七叶是传统网文中典型主角的性格:自私自利、汲汲营营、志向高远、心胸狭窄、崇拜力量。网络小说是时代的产物,网文主角的模板化性格最能反映广大读者的心声。九十年代以来,金钱撕开家庭伦理与革命道德这两条温情脉脉的面纱,重新塑造了国人的价值观。 网文主角的性格就是读者们心底最渴望成为的样子,因为只有这种性格,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上游,冲破日渐牢固的阶层壁垒,成为人上人。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性格,展现着革新的力量。

  所以在《神游》中,七叶也宣称要重立修行界新戒律。他体内仿佛有一团索取的火,不断炙烤着自己的心灵,形成焦灼感,催逼着他去追求力量、烧毁旧秩序。七叶的焦灼是整个时代的焦灼,每个人内心的物欲火焰能驱赶人走向成功,反过来也会能将人囚禁在永不满足的火狱之中,烧毁自己,烧得心灵只剩下一片荒芜。

  七叶最终被打败了,他的灵魂被打入一头驴的身体,他注定被内心的烈焰灼烧而又无法改变。打败他的人是风君子。君子,历来象征着理想人格。风君子就是作者构想出的一个理想化存在。风君子,顾名思义,就是风尘中的君子。与世间大部分人相比,他显得格格不入,又独有一番优雅从容。作者知道这样一个人实在难以在人间找到,干脆设定他是仙人转世,虽有境界却无神通法力。换句话说,他的高贵不在于力量,而在于心灵。 风君子恰好是七叶的对立面。因为石野“无我”,只是一面镜子、一个叙述者,所以风君子才是《神游》的真正主角。

  风君子不再笑,眼神冰冷如刀:“天下没人能杀你,不错!但你犯了一个错误,我不是人!……你是不是对我的来历也很好奇?在你临死之前我告诉你,我错入人间,却生而为仙。无论我学任何道法,在人间都没有一丝法力,却能借用天下神通。……很好笑是不是,你一心要打败我,以证明你的法力无敌,可我根本就没有法力!”

  七叶的神色很凌厉,全身骨节都发出奇异的响声,似乎在全力挣扎。他的声音就像在遥远的地方传来:“你,你,你──”

  七叶说出了三个你,风君子就打断了他:“你所追求的极至,对我来说只是立足的起点,你我之间没有什么好比的,也没什么好斗的。到现在你才听见这些话,是不是很伤心?是不是很空虚?是不是很绝望?……你一心想立足人世间的颠峰,以我为对手,岂不知我根本没有站在你那座山峰上。这是你一生最可笑的地方!”七叶不说话,他的眼中发出了一种热烈的光芒,他看着风君子不是害怕也不是绝望,而是一种狂热的愤怒。

  理想毕竟太过空洞,作者必须将形而上的思想充实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于是,他便把自己年少时的记忆与情感注入到风君子身上。这令风君子身上有了活泼的青春气息,像一个真正的中学生,亲切、鲜活。

  尽管作者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受持戒律、西行成佛不大满意,但风君子在实质上与《西游记》是一样的。他反对七叶,强调修行界的传统戒律,相比起齐天大圣,显然更接近斗战胜佛,他的思想根基中充满了传统国学的烙印。而七叶是新时代的产物,面对新时代与新问题,旧的思想和秩序真能奏效吗?这不禁引人深思。

  离开《神游》之后,没有了徐公子胜治本人少年回忆的支撑,风君子在作者其他小说中变得越发苍白无力,甚至沦为作者自我代入和理想说教的符号。这种变化究竟是由于作者笔力与经验的不足,还是由于风君子代表的思想本就难以为继?“芜城”毕竟只有一个风君子,他只能独善其身。 如何让“芜城”不再荒芜,恐怕就不是风君子能解决的问题了。

  徐公子胜治对古典文化和传统思想浸淫颇深,《神游》创造性地把修行的一部分内容转化为心灵的修炼,使修行不再是单调的打怪练级、头衔变更,而是可观的个人觉悟的提升和哲学认识的深入。 作者随意出入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融汇儒释道,启发读者对修行的再认识,举重若轻,大象无形。

  [本期榜评执笔人为网生评论家而青]

  (本文系“网络文艺日报”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崔益明]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