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谢谢了,我的家》以“家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2018-05-09 10:11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5-09 10:11:53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康震

    《谢谢了,我的家》体现的“家国情怀”,让小家的意义更加深远,让大国的精神更加饱满

《谢谢了,我的家》以“家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严格来讲,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所有民族都有“家国情怀”。从《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到《礼记·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二者构成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这种观念世代相承,如奔涌不息的河流,浇灌着我们丰沛富饶的精神家园。

    由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创新打造的《谢谢了,我的家》栏目,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以展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为主旨,围绕每位嘉宾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站在一位普通观众的视角,这档节目带给我的感动是足够多的。“家文化”的命题说来很大,但是《谢谢了,我的家》做到了以小家文化见大国气质、变抽象精神为具体事件、用平淡朴素的家庭风貌串起厚重深沉的中华文明。

    首先感动我的,是一种感恩和致谢的仪式感。

    中国人向来情绪内敛,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习惯。但在《谢谢了,我的家》中,每一位嘉宾都要向自己的家庭表白,并以一句“谢谢了,我的家”作为结语。节目既是引领人们打开心扉的鼓励者,也是牵手人们拥抱幸福的知心人。对民族精神的敬畏与寻根,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与传承,围绕“家”这个温暖人心的字眼,闪烁着爱的光芒。

    节目的极尽真诚,促使许多观众也来致敬自己的家庭。哪怕不说出口,起码也能激发我们在内心去感恩,同时也激励大家去思考如何营造更好的家风,滋养后辈的精神世界,带给他们真正的无穷财富。

    其次打动我的,是这档节目以当代视角、现代叙事,给我们提供了若干的金句和警句,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朱德之孙朱和平提及的朱家家训“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信仰相结合;汪朗提到父亲汪曾祺,印象最深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一句“吃饭啦”,明明是艰难困苦的岁月,排队仰头等着父亲往嘴里滴糖稀就是巨大的幸福,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当代写照吗……以华夏血脉作为共同的文化根基,《谢谢了,我的家》所展示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家风,呈现出家庭的文化聚合和精神的继往开来。

    家训、家规、家信等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着优秀文化的精髓。它们为什么在中国源远流长?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到曾国藩家书,这其中饱含了先贤的人生智慧、立世的铮铮风骨,是在持家治业中积累下来的前辈教诲。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和朴实的语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谢谢了,我的家》做了非常好的渗透。

    最后令人钦佩的是,节目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让小家的意义更加深远,让大国的精神更加饱满。

    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优良家风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文化土壤重要的基础平台。《谢谢了,我的家》以文化为视野,选取的每个家庭都是有文化的样本,通过小家的故事。看到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的文化魅力。

    在中文国际频道,向全球华人讲中国的家庭智慧,必须从小家之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通过讲小家的故事来展现中国的文化气质。出现在《谢谢了,我的家》的54个家庭,各有54种不同的家庭风貌。如何让文明家庭成为一个国家梦想起航的地方?相信看过节目的观众,内心都会有一个更加清晰而有力的答案。

    家与国的血脉相连,在节目中得到了厚重的呈现。华人神探李昌钰说到,希望子孙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还有很多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奉献一生的“大国工匠”,有军人、有警察、也有民间艺术的传人,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希望后代把职业作为奋斗一生的事业。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既是家庭的教育,也有国家的烙印。

    《谢谢了,我的家》正是找到了家——中华民族血脉当中重要的文化基因,找到了人们的情感认同,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了极为有效的途径。(康震)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