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哈姆雷特的中国身体

2018-07-03 18:1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7-03 18:10:50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哈姆雷特的中国身体

——评芭蕾舞剧《哈姆雷特》

  作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盖琪

  大幕拉开,灯光亮起。舞台一隅,一把线条简单的椅子上,端坐着一个身着HM黑衬衫和黑仔裤的年轻人——面色苍白,神情忧郁,既如同一个英俊的囚徒,又像极了蒂姆·波顿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塑造的哥特风主人公——他,就是属于上海芭蕾舞团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中国身体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其天才般的敏感细腻,创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将欧洲在现代化进程初期微妙而深刻的社会心理变迁呈现于舞台之上。所以,这部伟大作品对21世纪的观众的意义在于:它所贡献的,几乎是我们能够清晰识别出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英雄”,而一旦沉入这个“现代英雄”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不难觉察,他的境遇,与今天辗转奔波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是何其相似。

  英国文学和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在其重要著作《现代悲剧》中,曾经深入论述过“古典英雄”与“现代英雄”的根本区别。简单地说,“古典英雄”所遭遇的对抗力量是外在的,比如自然灾害、邪恶的怪兽、进攻的敌人、不可控的命运,等等;而“现代英雄”所遭遇的对抗力量却主要来源于自身,是人的外在欲望与内在的自我认同之间的纠缠与撕扯。这是一种由“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新境遇所带来的纠缠与撕扯,从欧洲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它正是个体的人从对上帝(权威)的依附下解放出来,从宗教性的人转向世俗性的人,进而获得完整的主体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正是基于这个角度,我们说,哈姆雷特在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某种开创性价值。因此,四百多年来,哈姆雷特一直被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被反复改编为数不清的不同版本的演出——包括近年北京国际戏剧节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立陶宛OKT剧团的“化妆间版”和格鲁吉亚国立戏剧院与拇指剧团的“手偶版”——但是,却一直没有过芭蕾舞剧的版本。直到2016年,在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的年份里,上海芭蕾舞团填补了这个空白。

  上海芭蕾舞团的《哈姆雷特》邀请了来自英国的著名舞蹈家德里克·迪恩担任编导,其服饰/舞美、指挥/编曲和灯光设计也都是英国人,而其所有舞蹈演员和乐队成员都是中国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高效推进的时代,英国的主创团队对哈姆雷特的理解,通过中国舞蹈演员的身体来进行诠释,向中国大都市里已经为现代性所充分激荡、充分困扰的观众寻求跨文化共鸣的可能性,这本身就可以看作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事件。

  而且,从现代性叙事的角度来讲,芭蕾舞也许可以看作是最适合表达《哈姆雷特》的艺术形态。因为有关身体的问题其实是现代性的核心主题之一,其焦点集中在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身体之间的关系,身体对主体性的承载与束缚的问题等。而芭蕾舞无疑是一种试图以高度规范化的身体去表达无限自由的主体精神的艺术典范,它高度的内在矛盾性恰恰是它美感的根源所在。由此,我们看到,在上海芭蕾舞团的舞剧《哈姆雷特》中,这种矛盾性的艺术修辞被运用到舞台美术、人物造型、舞蹈动作、剧作结构等多个层面:包括哈姆雷特的现代白领装扮与其他演员的古典宫廷装扮之间的张力;包括造型夸张诙谐的“戏中戏”段落和气质沉郁暗黑的文本整体之间的张力;包括带有俄狄浦斯情结暗示的母子双人舞段落与更接近传统风格的恋人双人舞段落之间的张力,等等。

  总之,正如开头所描述的,在2016年,一个当代都市青年形象的哈姆雷特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而且,这个哈姆雷特甚至还成为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象——能够从国家层面上资助这样一部由英国主创团队领衔创作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剧目,也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与文化开放度的最好证明了。(盖琪)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