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诗意与浪漫:中秋的传统与传统的中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诗意与浪漫:中秋的传统与传统的中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9-22 09: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诗意与浪漫:中秋的传统与传统的中秋

  作者: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明

  挂在长空中的那轮皓月,往往让人生出无尽的诗意遐想,总想纵身一跃,飞入其间,或轻举衣袂,揽之入怀。于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了诸如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奇想。时值中秋,明月高悬,寄情思怀正当时。

  中秋节的传统——赏月时共话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据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时序”所言,春秋时“晋平公始置中秋”。中秋最初只是一年中重要的时序标志之一,经过不断的沉淀与堆积,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诗意与浪漫:中秋的传统与传统的中秋

  中秋节有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习俗。在中秋团聚赏月的传统中,最浪漫的与诗意的事情,莫过于玩月赋诗了。据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卷八中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则自杜子美以后,班班形于篇什,前乎杜子美想已然也。”又说:“第以赋咏不着见于世耳,江左如梁元帝江上望月,朱超舟中望月,庾肩吾望月,而其子信亦有舟中望月,唐太宗辽城望月,虽各有诗,而皆非为中秋燕赏而作也,然则玩月盛于中秋,其在开元以后乎?今则所在皆然矣。”

  可见,中秋玩月,流行起来是在唐玄宗开元以后,而玩月赋诗则始于杜甫。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杜甫诗集中,杜甫的中秋玩月诗有两首,题为《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云:“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逢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其二云:“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沉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顷,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其后,中秋玩月赋诗,渐成风气,玩月所赋之诗,历代以来甚夥,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题材类型。其中有许多诗作精致婉妙,从单纯的玩月到借玩月写心抒怀、传情达意,精彩之作颇多。纯粹的玩月之作,如唐代刘禹锡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把中秋之月描绘得细致生动,透过他们的诗作,千年前中秋那夜的月亮,彷佛就挂在眼前。借玩月写心抒怀、传情达意者,白居易的《中秋月》就是这样的一首诗:“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于赏月之外而表达忧天下之心,可谓仁心同于皓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秋之夜都天气晴朗,有明月可赏可玩,宋代的诗人潘阆就遇到一个看不见明月的中秋夜,在等了又等之后,他只好失望地叹道:“待月中秋上古城,迥然光掩别宵明,野人望久翻惆怅,无奈浮云灭又生。”

  传统的中秋节——古文中见微知著

  《梦梁录》卷四《中秋》描写了宋时人们中秋节欢聚赏月的盛况:“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站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中秋赏月,人们不仅咏之以诗,写下许多绝妙好诗。也形之于小说,留下了许多中秋赏月的曼妙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从特殊的角度,呈现了传统的中秋节的浪漫与诗意。

  当逢中秋,无论生在何处,即便人在逆旅,孤身一人,或与陌生人相对,赏月也是必不可少的,虽少了亲人团聚的温馨,有时也别有意趣。《宣室志•周生》中周生途经广陵,住佛寺中时,时值中秋,便与三四客共赏明月,也颇快哉。更有如小说《圆观》者,在“山雨初晴,月色满川”的美好中秋夜,李源见到了死后再生的朋友圆观——一个十二岁的牧童,歌《竹枝词》而来,又歌《竹枝词》而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诣”。借传统的中秋佳节深厚的人文意蕴,诗意而浪漫地表现了朋友之间那种可以跨越今生来世的友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果今年的中秋有月在天,那就珍惜吧,与亲人团圆,与朋友相聚,共赏这一轮诗意与浪漫的明月。正如苏轼在《中秋月》中所言:“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田园将芜,载一叶扁舟归家

  • 以时代化表达,揭开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神秘面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