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利之夜》:一个文学守卫者的头脑风暴

《智利之夜》:一个文学守卫者的头脑风暴

2018-11-05 09:5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郑芳芳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这样概括具有魔幻色彩的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即使是日常的生活也光怪陆离。这是一块放浪形骸又极富想象的土地,因孤独而耽于幻觉和种种错觉的土地 。”在拉美这块别具一格的土地上,从前有聂鲁达、马尔克斯、科塔萨尔、帕斯、略萨,如今有安布埃罗、波尼亚托夫斯卡、伊莎贝尔。这其中,罗贝托·波拉尼奥惊艳世人的才华,从这里起,散至世界各地,不断为人称道,又不断令人惋惜。

  为人称道的是,从《荒野侦探》到《2666》,从《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到《护身符》,从《遥远的星辰》到《智利之夜》,40岁以前执着于做一名诗人、40岁以后因肝病日益恶化而决定走上小说家道路的波拉尼奥,用他字里行间的诗意和略带醉意的幽默灵魂,歌出了流亡的序曲原声和大地的荒芜无常,十年时间写就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先后荣获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拉戈斯奖、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

  令人惋惜的是,年仅五十岁的他便告别了世界。他的那些“相互连通”的作品,“就像神秘的玫瑰花一样,第一朵向第二朵绽放它的花瓣,而后者又向下一朵绽放,一直到时间的尽头”的作品续链,在未完成的《2666》之后走向成谜。那时他没有想到,人们会把他和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等文学大师相提并论,并把他称为“当今拉美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够荡开21世纪文学伟业的旗帜。

  “他们带着一种早就建立的措辞和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来到世界上。她一出现就装备齐全,从来不与任何人有相似之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曾用来形容阿赫玛托娃独特才华的溢美之词,同样也适用于波拉尼奥。2000年,波拉尼奥出版了一份将死之人的临终“忏悔”书——《智利之夜》,全书9万余字,只分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仅一句话。如同电影里的“一镜到底”,不分段218页内容让整部书附着着迫切感和紧迫性,如同彼时现实生活中备受肝病疼痛磨虐的波拉尼奥一样,像是两头燃烧的蜡烛,拼命向着生命的终点冲刺,他撰笔不间歇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绝望感和悲剧感。

  “如今我快要死了,但还有很多话不吐不快。”书中的独白者用其混乱甚至时而相互矛盾的声音,将真实的历史人物(作品最后有长达9页的尾注)与虚构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寓言传说,串联成虚实相生、如真似幻的影像,既有确凿的“以一种令人昏眩的速度从我的眼前晃过”的脸庞或在费尔韦尔花园里“形状像一口棺材”的椭圆形影子,也有已经失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记忆,还有寓言鞋匠与英雄岭的故事。在这雾气腾腾、怪异鬼魅的叙述中,作者假借年轻的牧师之口,将智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荡不安的政治历史编织进这个“故事”中,将个体与历史叙述完美融合。

  泥沙俱下、混乱交织的粗粝场域中,米利都的泰勒斯、阿连德政府与军事政变、聂鲁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访问智利、修昔底德笔下的漫长战争……波拉尼奥用暧昧的隐喻和超凡的技巧,将这些事件披上虚幻的外衣,进而透析出文学的迷失、溃败和罪过,奏响了游弋于悲痛的咏叹调。

  “在智利我们就是这样创作文学的,在其他地方也是。为了避免自己跌入垃圾堆,我们才创作文学。”“在这个被上帝之手遗弃了的国家里,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有文化的。其余的人什么都不懂。”“不可动摇的时间在摧毁所有人的作品。最终连祈祷都会使人厌倦。”“孤身对抗历史是没法做成什么的。”“而那个业已衰老的年轻人哆嗦着,颤抖着,皱着鼻子,随后向着那段历史跳了下去。但是那段历史,那段真正的历史,只有我才知道。它简单、残酷又真实,它应该会使我们发笑,它应该让我们笑得死去活来。”……这都是波拉尼奥的头脑风暴,也是他略带讽刺的哀鸣。他化身“业已衰老的年轻人”,激烈指责那些选择了逃避责任、美化历史、攀附金钱、向权力献媚的所谓的“文学的守护者”,指责他们让文学流连于批评家的庄园、古意盎然的欧洲之旅、秘密警察的文学沙龙、最高权力的后花园,控诉权力,为文学致哀。这是一个狂热“爱慕”纯粹的文学的人,因而怒气冲冲,因而深陷悲怆。

  基于此,可以说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对这部作品的称赞好不夸张:“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大作。” “令人惊叹的情感之河,聪明的沉思,迷人的幻想。《智利之夜》是来真的,而且极罕见:一部注定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当代小说。”

  可惜,2003年,这哀鸣声如风逝去。如不然,波拉尼奥仍会大笔去绘智利的文学图景,仍将关注文学的前途走向,也必将会一直用他虚虚实实的头脑风暴,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与尊敬,唤起人们对文学的赤诚之心。(郑芳芳)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