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考工记》:游离时代之外的宅与人

《考工记》:游离时代之外的宅与人

2018-12-05 09:35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郑芳芳

  距离小说集《红豆生南国》出版仅一年,王安忆又推出了新作——《考工记》。“我将小说题作‘考工记’,顾名思义,围绕着修葺房屋展开的故事。又以《考工记》官书的身份,反讽小说稗史的性质……这个人,在上世纪最为动荡的中国社会,磨砺和修炼自身,使之纳入穿越时间的空间,也许算得上一部小小的营造史。”这是另一部“上海别转”,写的是几枚旧友,沉浮聚散六十载,一幢老宅,静看人间数百年。与《长恨歌》不同的是,主角变成了男性——陈书玉。

《考工记》:游离时代之外的宅与人

  说起来,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品性多有相似之处,不管是《天香》中的阿施,还是《众生喧哗》中的保安“囡囡”,又或者是《红豆生南国》中的“他”,都保持着一种孱弱寥落、痴情始终、不阴暗不卑劣的风华,有一种被无形枷锁束缚的宿命感。陈书玉也是。在“煮书亭”这座大宅里,耗尽一生,未婚,孤寂,心系一个无望的人,游离时代之外。

  时代纵横捭阖,世事载浮载沉,而这样的背景中的人,或是力争上游如奚子,或是随波逐流如朱朱,或是卷入世情如大虞,又或者顺其自然如陈书玉,不过都带些唏嘘感慨之意味,令人扼腕叹息。在本书中,除陈书玉之外,这些人在王安忆老道利落的笔下,并没有求得多大篇幅的详述,人物形象并不饱满,仿佛是被命运左右的提线木偶,仅仅是落成了测量历史的游标卡尺,都只是波云诡谲的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作者有意弱化背景和情节,寥寥数字的短句,将人物扁平化,如书中大虞之父为何被牵连?朱朱又为何入狱?等等,仅说是“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暗中起着作用,就像水底深处的潜流,这股力量的名字叫‘宿命’”,呈现一种弱势状态,如不放在当时所处大概年代的大环境中,读起来会有摸不着头脑之感。但正是这种不足,却让宿命感更明显,大浪淘沙中,大部分人都不过是一个微小的个体,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既无法改变时代,无法活出新鲜活跃、生机勃勃的自在,又无法独善其身。“百姓的日子,似乎有恒常的性质,像水一样,无论从谁家岸边过,都一径向前去,这里断了,那里又续上。”王安忆用舒缓从容的叙述腔调,游刃有余地拿捏着当时的人情世故,以近乎散文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大时代,疏墨勾勒,轻快紧凑,倏忽便是70年,“时代将人世划分成两边,这边是过去,那边是现在”,有一种岁月历练后的苍劲。

  当然,既借用《考工记》之名,自然少不了对陈书玉家老宅“煮书亭”浓墨重彩的刻画。“这幢木结构的宅院,追究起来,哪里是个源头!榫头和榫眼,梁和椽,斗和拱,板壁和板壁,缝对缝,咬合了几百年,还在继续咬合。”“就知道这地砖不是一般。听大人说过苏州有一种金砖,妻子与皇城大都的营造,采土和泥,反复踩踏捣练;再使布袋兜着滤浆,就像水磨粉;制成胚,阴干后方才进窑;草糠熏三十日,爿柴烧三十日,干柴烧三十日,最后,松枝烧四十日;起窑出来浸在桐油里,又数十个昼夜。”这座老祖宗精心构造的宅子,无不显示着庞大繁复,集齐精美绝伦的手工技艺,经过了百年间的战火、离弃、萧索、破败,最终被后人重新发现,却又在利益争斗中再度颓败下去,无人问津。

  再看住在这宅子里的人,“好像一代一代的蜕壳,蜕到后来,终于什么也没有”,如同这座宅子一样,日夜在碎下来,碎成齑粉。诸如陈书玉父母、姑婆、祖父母等活在老宅中中的人,与陈书玉家那八仙过海的雕饰与水缸里的两条游鱼并无二异,活过了所有风风雨雨,却未能给这时代留下任何值得一提的痕迹。且看常年茧居在老宅里的姑婆:“白皙的皮肤,没有一丝皱纹,双颊微微下垂,流露了年纪,金丝边眼镜后面,浮肿的双睑,也是年纪,与年纪不符的是,瞳仁里聚焦着光,锐利地射向对方。他走神了,想这老宅子里孵出什么样的物种啊!又老又嫩,仿佛活化石。”这些人没能活在时代里,时代也径自绕过他们往前走了。

  最终,祖父母寂静老去,伯叔姑婆先后离开,父母投奔大妹妹,只留了陈书玉在宅子里,因时代的变迁经历着如何处理这座老宅的煎熬:从出让给街道办瓶盖厂,上交给国家做文物保护单位到修复老宅,最后到出走的亲属都想因上交老宅而获益最终不了了之只是被立了一个“煮书亭”的石碑。陈书玉与老宅完全绑缚在了一起,一起接受改造和修缮,一起老化,“他不像以前害怕和嫌恶这宅子了,多少是瓶盖厂所赐,机器的轰鸣,脚步杂沓,填充了空间,而他呢,是这喧哗中的一个静谧”。

  人的一生说起来太漫长,沉沉浮浮好几十年,其实也不过时代里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小说开头里写道:“一九四四年秋末,陈书玉历尽周折,回到南市的老宅。”期间数次想逃离老宅的陈书玉,在结尾时,“手持一柄大扫帚,扫去落叶、泥沙、木屑子,扫去一层,下来一层”,再不问老宅的去向。他没能逃离老宅,也不再逃离老宅。

  此一时彼一时,早已换了人间。这天下呀,没有不散的宴席。(郑芳芳)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