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泸州物语》:一部有盐有味的诗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泸州物语》:一部有盐有味的诗作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2-22 16: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徐潋

“物语”一词在日文里有故事的意思,如日本著名的小说《源氏物语》。而汉语中一般认为“物语”为人物特性的物化,或事物的拟人化。陈宗华把诗歌集取名《泸州物语》,想来应该有这层意思。

《泸州物语》中的所有诗歌皆在描写泸州。陈宗华对泸州文化了解极深,在创作这部诗集时,几乎又将泸州的文学史梳理了一遍。一段时期以来,泸州地区诗歌创作总体呈现繁荣态势,但诗作还是以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感为主,很少能挖掘泸州的地方性。从这一角度来说,《泸州物语》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作品使用“有盐有味”的地方性语言,是一部极具泸州盐味的诗作。

泸州有厚重的文学底蕴。若以传说中尹吉甫创作诗歌开始计算,泸州已有近2800年的文学历史,大批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众多反映泸州特色的文学作品。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了泸州的自然环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杜甫在《泸州纪行》感慨,“自昔泸以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无字谢主人。”,赞咏泸州具有“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的人文情怀;杨慎的《江阳八景》更是把泸州景物特色进行了全面的包装和“粉饰”;张问陶的经典诗句“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赋予泸州物质文化内涵;文天祥在《泸州大将》对泸州人给予高度的评价;杨慎的一曲《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道尽了人世间的无限感慨。

名人雅士为何中意泸州,留下了众多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和千古绝唱,这与泸州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着极大的关联。

泸州不仅是诗酒之城,还是历史文化之城。文学的地方性,即“文学的地方色彩”,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许多文学史把其文学内涵限定在乡土社会的“三风”之中,即“风俗、风情、风物”。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城乡是变化的,因而文学的视觉也应该倾力关注和审视地方性内容,也就是在文学创作中更多地嵌入乡村环境和生活体验等内容。正如“赵本夫的《即将消失的村庄》、贾平凹的《秦腔》以不同的地域经验和乡村故事表达‘乡关何处’的无根情怀和中国经验。从地方性经验出发,最终抵达一种普遍的人类主题和人性关怀。而阿来的《瞻对》《空山》等则是具有既厚重又地道的藏区文化的‘村庄地方志’。”(《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向荣,《当代文坛》,2012年第二期,21页)。也正因如此,泸州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座城市。

《泸州物语》通过“序曲”“地名”“匠心”“味道”“影像”等五个方面来叙述泸州特有的文化风貌及文化特色,具有泸州文学的地方色彩。如“地名”篇里的“尹吉甫故里”,让人联想到春秋尹吉甫的历史;“伞里”在江阳区的董允坝,将读者带回“魏蜀吴”的历史;“泸州白塔”,又叫报恩塔,因冯辑报恩的故事而得名。“龙脑桥”,则是与赵州桥、卢沟桥并列的我国古桥三大代表之一。“尧坝牌坊是一朵生锈”的尧坝,是我国历史文化古镇;。“匠心”篇里的“泸州河”是泸州川剧戏剧的代表,“宋代石刻”“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等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影像”篇中的“再谒《流民图》”,是泸州籍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的名画,刻于泸县的玉蟾山上,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的悲凉,唤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民族记忆。类似的诗作还有《龙透关漫步》,以及《龙透关上每一株树都是休整的战士》:“他们一直不死,他们从倒下那一刻/就重生为树,并吸收自己的脊髓”,铮铮铁汉,为民族而复生!而“泸州高粱红了”是指泸州老窖基地的“红高粱”;“郎”则是中国两大酱香型白酒之一的古蔺“郎酒”。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陈宗华将诗歌语言的凝练与修辞紧紧相扣,把诗歌的典雅朴实而新奇表达出来。《泸州物语》当中,随处可见泸州特色的文化基因。它就像是一个极具泸州特色的“农庄”,静静地等待着喜欢它的人的到来。(徐潋)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