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文学真的被边缘化了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文学真的被边缘化了吗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5-10 16: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宗城

  与其说这是一个文学衰亡的年代,不如说我们这代人处在一个媒介革命的时期,文学如何找到适合它的传播语言,再次成为问题。

  自新世纪初以来,“文学边缘化”的传统论调就一直久唱不衰,当下的文学也确实越来越难以成为公共记忆,当代文学真的边缘化了吗?

  主张文学边缘化的人,喜欢把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当下作对比,援引杂志销量、文学作品传播度、作家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接受程度、知识分子和学者的表述等数据或言论,得出文学自八十年代到现在步步边缘化的结论。也有编辑老师提到:八十年代他所供职的杂志社,一本杂志能卖到七八十万册,现在只有一两千册,巨大的差异,让他的一些同行发出“今不如昔”的感慨。纸媒销量的下滑,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只是文学杂志,报纸、大众刊物等,或是“死于昨日”,或是走上新媒体转型之路,比如《收获》《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文学杂志,都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甚至APP。

  另一个与此相似的,就是严肃小说、诗歌销量的下滑。《财经时报》的《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记忆》中说到:八十年代“《诗刊》从发行12万到14万,直到高峰时的55万,这对于诗歌刊物来说,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那时候诗人、小说家就是大众偶像,年轻人幻想通过文学改变命运,比如余华,本来是个牙医,后来写小说成了,就专职写作,凭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成为畅销作家。

文学真的被边缘化了吗

余华《活着》

  从这些数据、言论中,既有的成见被佐证,也就是文学边缘化。但如果把时间线延长呢?如果起点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是新中国成立、民国成立甚至更早以前呢?或许象征文学作品传播度的那条迅速下滑的线条,就会变成波浪线、上升曲线或者其他什么线条。

  民国时期的文学,在知识分子的经典表述中同样是一个辉煌的年代,因为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周作人、钱锺书、林语堂等一个个光辉的名字,还有“新文化运动”中关于白话文学普及的表述,历史被披上粉红色的光晕,建构出文学的高峰,但仔细一想,知识分子的回忆和真正的历史现场是否吻合呢?在一个成年人识字率不到40%(学界说法不一,5%到30%的说法都有,因为那时候的人口统计很困难,但共识是不超过40%,作为对比,清末民初,成年人识字率约为10%左右,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成年人识字率68%,参考《南京政府初期的“青年问题”:从国民识字率角度的一个分析》)的年代,鼓吹文学精英的成就、渲染作家、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否存在群体的自我美化?

  毕竟,即便是在历史建构中名声大噪的《新青年》,1919年的最高印数也才“一万五六千份”,在被蔡元培扶持前甚至不到2000册。当时销量最好的作品也绝不是严肃文学,而是张恨水等作家创作的通俗小说,据说每当有张恨水的新书上市,鲁迅的母亲就回去读,以至于鲁迅写信道:“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

文学真的被边缘化了吗

张恨水《美人恩》

  严肃文学遇冷,通俗小说流行,这和今天的情况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话语权被稀释了,文学的传播媒介也从纸张分流到网络社区、影视、短视频、游戏等媒介。像《芳华》这样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它和民国时人们看的《金粉世家》,功用是一致的,那就是大众的文学消遣。一些知识分子期望文学能承载思想、启蒙国民,但对大众来说,文学主要是释放情感的窗口,或者找乐子的途径。

  所以,严肃文学不流行或许才是历史的常态,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堕落的表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特例,那个年代大众对文学的着迷与其说是因为文学本身,不如说是一种如饥似渴心态的推动。就像被关了很久的孩子突然重获光明,会迫不及待浏览窗外的世界。在那个互联网尚未发达、影视和游戏也没有传入千万家的十年,纸书是大众最主要的精神消遣,他们在里面看到西方小资的爱情故事,也看到大观园里的痴痴儿女,对过去的找补、对未来的向往,启蒙、猎奇、娱乐等多种功能都被文学所承载,但那注定是短暂的。

  所谓文学边缘化,实质是文学传播媒介的转移。互联网和影视、游戏的发展,让大众看到更快速、可欲的消遣渠道。比起纸书,视频对快感的激发更加便捷,人们看一本书或许要花上一天,但看一个视频,几十秒或一个半小时就足矣,过去寻常百姓看书找故事,现在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就能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故事;玩一盘游戏,它的炫目和刺激,也绝非纸书可比拟,所以纸质书的消遣功能不可避免被分散了,这不是大众不再关心文学,而是文学参与到人们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承载它的媒介正快速分化和变革。

  到最后,纸质书承载的文学影响会越来越小,但文学本身仍在,它通过电影、游戏、电子媒体等新媒介传递给大众。而在现行的文化工业生产中,文学的生产也早已和技术升级紧密结合,一部文艺电影需要富有文学性的剧本支撑,游戏的世界里,也可以承载深刻的命题,当文字与其他媒介混合,文字本身充当着那个创造源头,新媒介则帮助它传播。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文学衰亡的年代,不如说我们这代人处在一个媒介革命的时期,文学如何找到适合它的传播语言,再次成为问题。从影响力上来看,严肃文学在如今看起来失宠了。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读者的肤浅、批评他们对深刻的逃避,但对于读者而言,如果文学提供的精神消遣作用还不如电影、游戏,又凭什么要求人家为你买单呢?

  在读者注意力被爆炸化的媒介分散的今天,严肃文学受众的确已经被稀释。但它失宠的更深入原因,是其无法呼应读者内心的精神困惑——它的叙述和它对这个时代的文学性解读还不足以打动读者,更多时候作者只是在用专业的技巧讲一个隔靴挠痒的故事,或者用陈旧的语言重复着对前人的模仿。今天的写作也并没有比前辈做得更出色——现实主义拼不过巴尔扎克,置身于乔伊斯的阴影下,现实主义在谈宗教、家族的时候也总是充当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曹雪芹的学徒。偶然看到个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玩弄新潮的叙述语言,但如若讲述的内容不具备深厚的精神力量,叙述再新也只是变戏法,耐不住时间检验。

 

  文学真的被边缘化了吗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