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楼梦》与苏州地域文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红楼梦》与苏州地域文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6-21 11: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红楼梦》中的人物活动虽主要在北方帝都充分展开,但地处江南的苏州,作为一个诗和远方的城市也不时被小说中的人物提及,或者在叙述策略中得到一种迂回的联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有不少重要人物出生于苏州,与苏州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另一方面,即便有些人物身处北方最繁华的都市,苏州对他们而言,依然有着别样的新奇和魅力。这里既有江南水乡自然环境本来优良的原因,也跟中唐以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有很大关联。

《红楼梦》与苏州地域文化

  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明代苏州才子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苏州这座文化古老的富庶名城,作为小说指称的富贵风流地,作为甄士隐家的生活环境和贾雨村的活动区域,最先进入读者的视野。随后,《红楼梦》写贾府为筹办元妃省亲大事,特地委派贾蔷去姑苏,采买了12位女子来演出助兴。另外,小说多次提及苏州的艺术家,例如大画家仇英。薛宝琴在雪地里从妙玉处捧回红梅,老祖宗特别指出有仇英画中意境的效果。还有才子唐寅,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影响。《桃花庵歌》结尾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寅对花的痴迷又有某种看透的觉悟,与贾宝玉的气质有一定联系。而第五回中,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情梦中而惊觉,与卧室中所挂的唐伯虎《海棠春睡图》,似乎也有一点关联。还有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此外,薛蟠把唐寅在画上的落款,误认作“庚黄”,固然说明了薛蟠的不学无术,毫无艺术修养,但更主要的是,恰恰因为唐寅在当时大众生活中的家喻户晓,其落款几乎不需要仔细辨认,用来作为对薛蟠的讽刺,也就更有力量。

  小说还借助描写主要人物对苏州风物产生的感受,揭示了人物的深刻心理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六十七回写薛蟠去江南返货回家,带回了一箱子在苏州虎丘等地买的工艺小礼物送给宝钗:

  笔、墨、砚、各色笺纸、香袋、香味、扇子、扇坠、花粉、胭脂、头油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仔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了起来。

  对此,蔡义江认为,“里面装的东西不厌其烦地逐一写出,越有乡土特色的,说得越具体。从馈赠花色之多,不难看出阿呆对妹子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样的分析当然有道理,但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东西有苏州等地的乡土特色,才值得薛蟠带回来给宝钗。而这种物品的详尽罗列,不是也可以让我们想象阿呆在苏州虎丘闲逛的场景么?不加选择统统购买,可以认为是苏州地方的物产让他目不暇接,也可以说他挥金如土,或者竟是他不知何物是宝钗更需要的,所以一并带回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东西带回来多,既说明其待宝钗确实好,也可以说明他并不理解宝钗的内心真正需求、宝钗的真正爱好。还有,逼真的泥捏人像,不是也能让我们想象薛蟠当时做模特让捏泥人一展技艺的场景么?让薛宝钗好笑的,还不仅仅在于泥人很像他,而是这种捏泥人的场景,把对于地方风情的猎奇态度,与薛蟠具有儿童般天真的一面结合了起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把宝钗也拉进了一个新的场景,让本来似乎是习惯于薛蟠外貌言行的妹妹,用新的眼光仔细打量起对方来。从而,或多或少唤醒了亲人间已经近乎麻木的温情。说因为薛蟠待宝钗不薄让她心里欢喜,倒还是其次的。

  如果说,宝钗因为薛蟠从苏州带来的礼品而感到了亲情充溢的愉悦,那么,当她把许多礼品转赠给黛玉时,黛玉却因此感到亲情的匮乏而伤感。因为她看到这些礼物,想到的却是没有来自家乡的亲人,从而表明家乡已经没人牵挂她,也不需要她牵挂。在这里,对于宝钗来说,具有地方特色的礼物是可以满足猎奇心态的,并且附加了对亲情的重温。而对于黛玉来说,这些出自她家乡的礼物,不但没有异地的奇异光环,反而提醒了她尽管拥有这些物品,却无法延伸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来宝玉看到她落泪,故意说是因为薛宝钗礼物给少了,这样近乎胡搅蛮缠的安慰,不过是真心希望她能把心思从人转向物而已。总之,在这一回中,借助于对富有地方色彩的苏州风物的描写,把相关人物的心理,也揭示得相当深刻。

《红楼梦》与苏州地域文化

  苏州拙政园一景。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回,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

  苏州地域影响到小说创作的,不仅在于环境、民俗风物以及名人,更在于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引入了一批苏州女性人物形象,呈现了她们的特有风貌。这其中,除开最为人熟知的黛玉外,还有妙玉、香菱和龄官等等。本来龄官作为十二位从苏州买来唱戏的女子之一,应该与其他演戏的一并纳入,但恰恰是龄官,因最善演戏且性格孤傲,而成为其中最早受人关注的。

  不知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小说写进入贾府的痴情女子,似乎以苏州籍的居多。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在小说中,苏州籍的女子大多痴情,且大多爱得很专一。林黛玉痴情于贾宝玉自不必说,妙玉作为出家人,轻易不与人交往,其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远甚于黛玉,却对宝玉情有独钟,影响了她在空门的清净生活,才让人有“不洁”之叹。而香菱,虽然薛蟠对其谈不上有真正的爱,她却把心思全放在薛蟠身上。薛蟠被柳湘莲教训,害得香菱哭肿了眼睛。薛蟠出远门,香菱跟黛玉学诗,梦里得来一首最成功的诗,却是一首以思妇形象自居的作品,如明月照沟渠般用情于薛蟠,实在是一件无可奈何之事。而龄官,对贾蔷一往情深而对旁人不予搭理,以至于让在旁的宝玉看得发呆,也是小说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藕官与菂官之间的假戏真做,同样让人动容。可以说,小说写得最动人的恋爱篇章,大多与苏州女子有关联,恐怕不算是夸张的断语。

  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真的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地域观念吗?苏州的诗画意趣、文采风流,真的强化了一个地方人物的情感基质吗?贾宝玉无意中说出的“地灵人杰”,是否隐含了作者的一点意思?还是历代江南情诗的丰富和灵动,给了作者以创作的滋养?

  此外,讨论江南苏州地域文化,很难回避苏州园林问题,特别是这与《红楼梦》内部空间结构紧密相关。以前讨论《红楼梦》的大观园,虽然争论很多,但说是对苏州园林特点的继承和发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苏州园林以幽深的曲径和富有层次感的景物营造,与园林主人性格形成一种有趣的融洽关系,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苏州人的心智气质造成一定影响呢?或者,苏州园林与其说更近似文人气质,还不如说更近似女性情感的幽深更好些呢?现在我们讨论大观园中各处院落与居住者的关系,是否也应该从更大范围内来考虑苏州园林的地域风格呢?总之,自然风物、人物性情、空间构造,如此连绵而成的苏州地域风貌,成为江南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城市标志性地区,可一并纳入我们的视野中加以深入讨论。(詹丹)

 

  《红楼梦》与苏州地域文化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田园将芜,载一叶扁舟归家

  • 以时代化表达,揭开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神秘面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