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陶瓷古籍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中国陶瓷古籍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03 17: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宁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对外贸易史。15世纪到18世纪,甚至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贸易,而陶瓷正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陶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和早期全球化的重要商品,一度受到世界各国青睐,成为各国竞相追逐和崇尚的目标。就这样,陶瓷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成为中国形象的符号代表。“CHINA”小写指瓷器,大写指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陶瓷古籍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景德镇陶录》儒莲法译本书影

  关于陶瓷的古籍善本,是中国陶瓷生产历史和制作技艺的理论总结,千百年来曾被译成多种外文。例如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于1856年将《景德镇陶录》节译成法文,第一次直接将中国陶瓷古籍引介到欧洲。随后,儒莲又将《陶说》节译成了法文。20世纪后,中国陶瓷古籍的外译本逐渐增多。英国人卜士礼(S.Bushell)于1910年将《陶说》全译成了英文,塞义(Geoffrey.R.Sayer)于20世纪50年代将《景德镇陶录》《陶雅》全译成了英文,等等。而在东亚,中国陶瓷古籍更是流传至各国。日本早在明治时代,就有学者将《陶说》《景德镇陶录》全译成日文,后来《陶雅》《饮流斋说瓷》等也相继被全译成日文。外译本的出现,不仅扩大了中国陶瓷古籍的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而且也为当时世界陶瓷的生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学者针对中国陶瓷古籍的翻译,不仅是对内容的语言转译,还附带了大量的注释、评注、长篇序言、后记等,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文字遮蔽的意义和译者的意图相融合,实现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从效果论来看,这些外文本中国陶瓷古籍,通过将翻译与严谨的文化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了“文化翻译”甚或“学术翻译”。这些外文本,使国外陶瓷制造者得以将中国陶瓷古籍中的文本内容直接与生产实践进行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国外陶瓷业的生产制造水平。

  以中国陶瓷古籍的最早译本“《景德镇陶录》儒莲法译本”为例,儒莲在译本中增补了译者导言、萨尔威达序言、扉页注解、术语表、关键词、文本注释、评注、后记、日本陶瓷情况译文,以及中国陶瓷产区图、中国陶瓷制作工艺图等。这大大拓展了《景德镇陶录》原本文字的内容,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减少了对译本内容的误读,弥补了异域文化可能带来的理解偏差。更重要的是,这些丰富的“副文本”,可使国外陶瓷制作者直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实践检验,以验证其记载的正误,达到提高陶瓷制作质量的目的。例如,关于釉上彩瓷烧造的“明炉”“暗炉”等翻译文本,就使国外读者了解到中国绚丽多姿的釉上彩瓷的烧造工艺和方法,为国外彩瓷的烧制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启示。

  中国陶瓷古籍的不断外译以及在国外的广泛传播,不仅大大拓展了传播范围,还提高了中国陶瓷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促进中外陶瓷技艺及文化艺术广泛交流的同时,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互鉴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陶瓷古籍及其外译本不仅可以更为便捷地系统汇集,再通过点校、注释、翻译、影印等多种整理方式重新刊印再版;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构建具有文本检索功能的中国陶瓷古籍全文数据库,使之更易被读者获取。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陶瓷因交流而多样、互鉴,关于陶瓷的古籍善本也因交流而得到发展。(陈宁)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海外传播及其对世界陶瓷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8BG140)研究成果之一。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花间令》:古装爱情探案剧的破局与阻滞

  • 闫 伟:“历史纵深感”为谍战剧提振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