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在陪伴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成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在陪伴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成长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17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海燕 王心怡

  今年6月,《玩具总动员4》(简称《玩具4》)以崭新的姿态回归。皮克斯以稳中求胜的创意、诙谐幽默的叙事再度发力,赢得了豆瓣8.8分、猫眼9.1分、淘票票9.0分的良好口碑。按照导演Josh Cooley此前布下的悬念“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玩具4》带来了怎样的惊喜与新变?使命满满的胡迪,这一次会有什么变化?

在陪伴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成长

《玩具总动员4》

  作为一部上映于高考季的“合家欢”动画,《玩具4》给孩子们带来了欢声笑语。陪同观影的家长们却从影片的描述中,感受到了一丝苦涩的滋味。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关注焦点往往集中于孩子的成长,却忽视了另外一方——父母对这种成长的逐步适应。父母如何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最终迎来孩子成年之后的别离?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来自父母和孩子的双边成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两种成长同时具备,整个家庭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美满。《玩具4》中孩子与玩具的关系,映射着对亲子关系问题的反思。

  一面是要做好时刻关爱、保护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成长需要玩具的陪伴,更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玩具4》中,胡迪忠心耿耿地陪伴邦妮。随着邦妮的成长,胡迪不再是她最心爱的玩具。但胡迪依旧不顾一切地跳出储藏室,想尽办法陪她去幼儿园,帮助她制作新玩具叉叉,还在旅行途中千方百计地找回叉叉……作为一个玩具,胡迪为邦妮所做的这一切,却像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陪伴。

  另一面是因孩子的成长而需要学会放手的父母。在《玩具3》的结局中,胡迪和牧羊女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前者留下来陪伴小主人,后者成为流浪玩具去闯荡世界。表面上看,是胡迪作为玩具的忠诚,反映的却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依赖。到了《玩具4》,胡迪和牧羊女在“大世界”游乐场中重逢。流浪生涯,使牧羊女变得坚强而独立。她脱下笨重的公主裙,穿上干练的长裤和风衣。受伤的手臂缠上胶带,小小拐杖化作武器,牧羊女灵活又勇敢地穿越一个个障碍,带领胡迪去冒险。数度冒险经历,终于让胡迪明白:随着主人的离开,自己作为玩具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不再附属于任何人,而是可以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像牧羊女一样活得精彩,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陪伴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成长

《包宝宝》

  在《玩具4》中,亲子关系只是一种映射。在另外一部影片《包宝宝》中,亲子关系及矛盾冲突则成为明确的主题。《包宝宝》荣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时长不足8分钟的短片,由加拿大华裔石之予执导,反映的是加拿大华人移民的家庭生活,充满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包宝宝》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了一种近于畸形的母爱:父亲工作繁忙,母亲作为全职主妇忙于打理家庭,唯一的慰藉都寄托在意外出现的小包子身上。“捧在掌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成为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包宝宝”的得名由此而来,也寓意着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母亲在陪伴小包子长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然而她心中的溺爱、焦虑,也随着小包子的成长与日俱增。小包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隐私和生活。妈妈过度的关爱、强烈的控制欲,使小包子想要逃离。当成年的小包子要搬离家庭独立生活时,母子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绝望的母亲情急之下,将小包子一口吞下,而后在追悔莫及的噩梦中惊醒。影片的最后,儿子主动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终于围坐在餐桌旁。暖黄色的色调,渲染出大团圆式的温馨结局。影片以母亲一个人做包子开头,用全家人一起包包子收尾。影片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家人团聚,以包容与理解来化解亲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

  与《包宝宝》中的母亲一样,在《玩具》系列前三部中,胡迪也会因自卑和嫉妒而缺乏安全感,时刻安慰自己是主人安迪最喜欢的玩具,却随时都在担心被别的玩具替代。《玩具4》,则描述了他的成长。胡迪原本深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就是照顾主人,牧羊女的变化与他们的重逢,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在牧羊女的鼓舞和巴斯的承诺下,胡迪选择主动离开已经不再需要自己的邦妮,去追求幸福生活。可以说,分离使胡迪踏上了探索“人生”意义的新征程。

  《包宝宝》以儿子的探视化解冲突,《玩具4》则用胡迪的出走解决矛盾。两种看似不同的手法,却都反映了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这一背景下,空巢家庭与日俱增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子女的长大离开,父母难免会有依依不舍、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焦虑的化解,不仅需要子女的主动探视和亲情的包容,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在陪同孩子的同时,学会自身的成长。

  (作者陈海燕、王心怡均系西南石油大学教授)

 

  在陪伴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成长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