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纪实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纪实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02 16: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烈鹏

  第一眼看见蔓玫的纪实文学《抑郁生花》,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住了——是什么样的妙笔,居然让“抑郁”能够“生花”?再看看腰封上的文字,刹那间眼睛睁得更圆:“蔓玫的抑郁症亲历笔记,勇敢回望,冷静记录,真诚剖析——终于发现,我身上那个不可战胜的春天和顽强开花的梦想”。及至夜阑人静之后,在明亮的白炽灯下捧卷细读一遍,强烈的审美体验伴随始终。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奇书、一朵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葩。它的奇特、奇异、奇绝,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

纪实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

  全新的写作题材

  千百年来,滚滚红尘中,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往往习惯于藏着掖着,不愿张扬。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一旦贴上“神经病”或者“精神病”这样的标签,就会为世人所不齿、歧视甚至欺凌,就会在别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蔓玫的思维却偏偏不落俗套。她敢于反其道而行之,敢于打破常规,开掘崭新的写作题材,敢于成为文学界“吃螃蟹”的第一人。若对《抑郁生花》的写作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其包含的三个层面都是读者闻所未闻的。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抑郁症患者发病的苦痛和治病的艰辛。作者病情发作时,不想说话,不想吃东西,体感迟钝,“难以分辨食物味道,手指割破不觉得疼痛,说话做事,也没了喜怒哀乐。有时全身每个关节都疼。莫名地低烧。有时自沉睡中醒来,一身虚汗,贴身衣衫被褥都湿透。噩梦排山倒海,一个叠着一个压入我的睡眠。”而病情最严重的时候,自残,失忆,僵尸一般,俨然“已死之人”。不仅如此,治病的过程也是黄连一样的苦:吃药,打吊针,双手手背被扎出大量针孔,出现水肿;被医生反复追问隐私,甚至当面嘲讽。以上种种折磨,对作者来说是心碎的、难忘的;而这种描述,对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全新的。

  ——作品艺术地探究了抑郁症患者致病的种种原因。除了作者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外,这部纪实文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事件,揭示了抑郁症逐步形成、逐步加重的外在诱因。作者的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间战火纷飞,不懂孩子的心,与孩子缺少沟通、缺少默契。比如母亲对作者长期以来的呵斥和怒骂,比如父母强迫作者学理科的粗暴态度,比如作者割脉和患病后父母处置方式的不当,等等。这些都对作者构成了心灵上的严重伤害。作者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始终以高考为指挥棒,重视考分高低,忽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培养。她虽说自幼就是一个擅长写作、精通绘画的艺术天才,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棱角渐渐磨平,才华沦为平庸。这种江郎才尽的无奈,对作者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重创。作者置身其中的大千世界,也给作者带来许多烦恼。比如V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鸿雁的羡慕嫉妒恨,等等。这些,又何尝不是致病因素?

  ——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抑郁症患者与病魔作斗争、奋力扼住命运喉咙的自强画面。在作品的最后,作者旧病复发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选择了不再回避不再缄默不再羞羞答答,而是大胆地将病情公布于众。这种“说出来”的勇气,是对病态心理的矫正,是对自我形象的挑战,是对人生命运的抗争。这种态度和行为,无疑是正确、积极的抉择,是用不断强大的内心来战胜病魔的奇药,是让“抑郁”得以“生花”的秘诀所在,发人深思。

  精巧的文本结构

  《抑郁生花》的结构方式奇中见巧。

  从叙事策略上看,妙用插叙,形成了跌宕多姿的个性。这部书的正文部分,包括《死地》《告白》《夙愿》《花园》《迷藏》《余烬》《共生》等七章。前六章写“抑郁”,一波三折,起起伏伏,使作品充满魅力;最后一章写“生花”,柳暗花明,卒章显志,将作品推向高潮。具体叙事时,作者落笔惊风雨,写当年抑郁症发作、住进精神病院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下子就揪住了读者的心;继而采用插叙手法,追溯时间长河,回忆历历往事,使得作品叙事节奏时疾时徐,事件始末迂回曲折,做到了张弛有度;接着再写自己病情治愈以后学业、事业的发展,写再次发病过程中观念的改变、思想的升华和行为的校正,进而让一朵朵盛开的小花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美丽的春天。这样通过插叙,将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让时间和空间纵横交织,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编辑体例上看,图文并茂,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正文之前,是作者的十幅手绘精美插图,艺术地勾勒出抑郁症病魔的“暗与怖”;正文之后,是《一点后记》以及附录的四十余则病中亲笔日记,真实地呈现出作者的“韧与勇”。这样的编辑体例,既有实情实景的展示,也有艺术世界的再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独特的艺术风格

  《抑郁生花》吸引人、打动人的,还在于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凄美文风。个人认为,“凄”主要指的是事体,是情境;“美”主要指的是立意,是语言。凄美的文风,突出表现在:

  ——细腻的心理描写。作品彰显了第一人称自述的优势,浓墨重彩地描绘人物心理,既继承传统的方式,又借鉴新潮的手法,做到纤毫毕现,细腻生动。下面以第一章《死地》为例,来具体分析。

  首先是传统方式的使用:

  “我做了什么?怎么能把这样私密的、不堪的、无足轻重的小事讲给他听了?讲这些有什么用?我难道是因为这样一点争吵就要跑来住院的么?他对我一无所知,我为什么要选择一件‘根本不是那样’的事自我佐证呢?

  “仿佛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扔在聚光灯下,雪亮的灯光探头来查看我全身上下可能存在的症结。他要我自行献上一个合理的瞄准点,然后一刀下去,尽可能的痛、快、狠、深。见血了。会疼了。他的目标就此达成。他走了。若无其事,抑或心满意足。而我还赤身裸体地躺在聚光灯下,我的姿势仍是那个迎合的大敞着的姿势。”

  这两段文字,先是使用一连串的问句,写出了作者向陌生的医生吐露隐情后,内心深处的焦虑、后悔和自责;然后通过新颖独到的比喻,描绘了自己受到的羞辱和委屈。

  其次是新潮手法的借鉴:

  “泪水不再流了。手指不会动了。眼睛还睁着,却什么都看不见了。呼吸与脉搏尚存,大脑却仿佛遭受严重破坏而不得不自动格式化的机器,无法再启动。”

  此处的描写,成功地使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法,将作者在抑郁症发作之际的百般冲击、千类烦乱、万种苦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典型的细节描写。作者心思缜密,观察入微,凝结为文字就是大量的细节描写。还是随手撷取一朵晶莹的浪花吧。比如,作者写小时候剪了枝头的玫瑰花,“外公见到,就生起气来。他也不训斥我,只是一言不发,背着手,盯着那空荡荡的枝头看,又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而当众人撺掇我给外公敬酒,叫他不要再生气的时候,“我就敬了。可他笑得非常欢喜舒展,竟一点也不像是生过气的样子。”作者通过外公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等细节,将他对我的疼爱描绘得活灵活现。而外公对我的真心疼爱,与父母、班主任、同学们及身边的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这对剖析抑郁症的成因大有裨益。

  ——传神的语言描写。从对话看,每一处都能够扣住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语境,惟妙惟肖,让人难忘。从文本的层面看,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无论是状物还是写景,都能够妙语连珠,发前人所未发,字字句句都带着作者的体温,映射着作者的才情。很多句子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带有警句、格言的意味,例如“生,非我所愿。死,亦非我所愿”“一株蔓生的玫瑰。从黑暗中来,但想朝光明里去”“我的人生本来就是三流电视剧,别人怎么添油加醋,传说我黑暗的过去都无所谓。只是,迈向光明未来的剧本,我要亲自来写”等。这些精彩句子及蕴含的深意,恰恰是作品的精华所在。

  (作者张烈鹏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纪实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