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典名著这样读》:触摸经典与人文教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经典名著这样读》:触摸经典与人文教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08 16: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蒙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敦、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等学者合著的《经典名著这样读》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书名便可知,此书面对的并非专业读者,而是不熟悉经典的初学者。更具体来说,如果有小学生看到此书,会发现那些看似严肃深沉的经典名著,竟如此真切可爱,进入经典阅读也不再困难。

《经典名著这样读》:触摸经典与人文教育

《经典名著这样读》 王敦等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种创作尝试类似之前在出版界颇为流行的“大家小书”风格,一些资深专家领衔撰写本学科内的通俗著作,是为了传播新知,启迪读者。比如十几年前北大出版社“十五讲”系列,让非专业读者获得“师傅领进门”的体验。相比之下,《经典名著这样读》面对的读者更加低龄,意义也更加明显。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帮助年轻人汲取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结晶,提高人文涵养。从个体和社会上看,都可谓功莫大焉。

  小朋友不爱读经典、看不懂经典,一直是个现实难题,不仅困扰着教师和家长,也让经典通俗化的创作者颇为头疼。正如著名人文学者温儒敏所说,“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并不奇怪,这是常见的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他们和经典有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了解”。在经典通俗化的文本里,最难把握的就是“度”,稍不留神,就会滑入两个极端——要么写成学者的高头讲章,各种时髦的理论大词、缠绕的论证句段纷纷亮相;要么取悦读者,用所谓的“幽默”和“通俗”降低了经典的格调,给人留下“经典不过如此”的糟糕印象。《经典名著这样读》很巧妙地避免了这两种极端。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关键方法就是“契合现实+专业视角+清新表达”。先谈谈《经典名著这样读》与现实的契合点。从选题上看,书里只讲了六部经典作品:《简·爱》《骆驼祥子》《猎人笔记》《小王子》《傲慢与偏见》《呼兰河传》,可谓篇篇经典、文质兼美、老少皆宜。这几部作品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向契合,甚至在方法论上,直接与考试题型扣合——对比阅读法(如何评价主人公)、关键词法(如何把握主旨)、叙事分析法(如何理清文章脉络)。

  这些内容并不在大学中文系的教育涉及范围内,但却对中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与应试能力有直接帮助。换言之,经典通俗化与孩子接受的基础教育、应试晋级息息相关。对此无须讳言,王敦老师在豆瓣网上也表示:“它是更普及型的,为‘孺子’服务。总之是旨在深入和浅出,并行不悖,为高考‘上岸’之前以及之后的文学阅读服务”。但是,它的确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路径,让经典通俗化在现实中生根发芽。

  仅靠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路径的绑定来实现经典通俗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视角。此书所谓的“专业”,并不是诉诸于艰涩的理论、冗长的分析,而是触及到经典的内核,又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谈及《简·爱》时,王敦老师将它视为英国十九世纪小镇女青年“逆生长”手册,与其说专注爱情叙事,不如说是关注故事背后的人格尊严问题。如何向未成年人讲述爱情,一直是基础教育里的难题,但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还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好在此书的目标群体大概还没有早恋的烦恼,《简·爱》被还原成一个小镇女孩的成长故事,这看似是一个“降维叙事”,但实际上与西方19世纪成长小说的文学脉络相契合。熟悉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人都知道,“成长小说”在西方一度蔚为大观,但很少有人在低龄阅读中提到这点。再如《小王子》被称为经典童话,成人在其中能看到纯真乃至哀伤,孩子则容易被其中奇妙的想象力与动人的友情吸引。《经典名著这样读》通过关键词的方式进入文本,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又能沉醉于精妙的文本结构中。

  此外,清新的表达方式也必不可少。此处说“清新”而非“通俗”,是因为坊间不少打着“通俗”旗号的作品,实际上只是油腻、低俗的东西,包括一些被资本追逐的畅销书,也不乏哗众取宠的腔调。面对三观未成的孩子,断然不能有这些油腔滑调,文字优雅清新是必须的。《经典名著这样读》从“画风”到文本都十分注意这一点,即便成年读者捧起书本,也能感到些许的惬意与单纯的快乐。经典通俗化仍然需要专业者的参与,与之相关的基础教育、人文观念普及教育,都需要参与者的严谨与真诚,毕竟这是“百年之计”。

  无恒心者难有成效。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份事业中,通过触摸经典获得人文修养,这个过程虽然漫长,却值得期待。(西蒙)

 

  《经典名著这样读》:触摸经典与人文教育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