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滋味” :传统书法审美的诗意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滋味” :传统书法审美的诗意表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0-06-07 09: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嵇绍玉

  书法的审美表达,有一种直观方式,就是借助自然物象之美来比拟,譬如晋卫恒《四体书势》里的:“娇然突出,若龙腾于渊;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有一种象征方式,就是用人物品藻加以影射,譬如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里的:“柳恽书纵横廓落,大意不凡,而德体未备。庾肩吾书畏惧收敛,少得自充,观阮未精,去萧、蔡远矣”。还有一种表达,就是将人的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借以幻用,尤以味觉为彰显,六朝后就出现“以味论文”“以味论书”现象,譬如南朝袁昂在《古今书评》里言:“殷钧书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我们姑且将此称为“诗意表达”。

  书法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蕴含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功夫天赋相互交织,阳刚阴柔多元风格显现,点画呼应避让辩证关系,计白当黑、计藏当露、计空灵当充实的哲学演绎,以致在审美上让赏析者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不加以诗意表达,许多审美只会陷入模糊论、神秘论或不可知论。而“味”或“滋味”原本指人们品尝食物获得的感觉,后演变为精神活动中享用着事物、事件中的某种基本属性,不仅含有酸、甜、辣、咸、鲜、香、臭等各种感觉,还含有咀嚼、辨析、品鉴、体会、研磨等多种过程的体验。其内涵深邃与外延丰赡,正是书法审美“诗意”表达最佳词汇,它几乎可以包容书法任何一种思想、理念、观点和风格特征。

  表达书法“形质”关系

  优秀书法作品均是形质兼备,以形显质,以质显神。对此,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水,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他在《文字论》又说:“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灵台,必乏神气。 ”这其中的“味”依据上下文,就是指有些作品外形尚可,但因缺乏内质而失去神采。形是外观,质是精神,如果没有内质,其外形将毫无意义。内质既源于外形,但不决定于外形,功夫再深,没有足够素养积淀,内质也会糟糕而乏彩。清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今所行圣林梁鹄碑,如墼模中物,绝无风味,不知为谁翻抚者,可厌之甚。”这其中之“味”则更多强调书法形质关系,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双方的有机结合。形是书家内在思想情性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刻意翻印仿效仅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质。诚然,内质来之不易,书家不可能毫墨一挥就能表现心中之喜怒哀乐,毕竟书法不是绘画而是抽象点画。

  表达书法“气势”要求

  “气势”,就是运笔在指力、腕力、臂力等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惯性,书家只能呼应顺从它,向导引处运行,以完成点画书写。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唐林蕴在《拨镫序》里引《翰林禁经》中的话:“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捻、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这里所说“味”,根据文中含义正是所指书法之“气势”。他们强调“气势”不是一个中性概念,而是倾向于阳刚一类,要求充盈、淋漓、浓厚、雄强;“气势”不仅指已经形成的墨迹,更指向必然而尚未形成的墨迹走向;“气势”与用笔力量紧密相关,书家所强调的“劲弩筋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等要求,说的既是书法气势,也是书法力量。

  表达书家“真切”内涵

  书家只有真情实感才可创作出情态万种、风神踔厉之作品。宋赵构在《翰墨志》中说:“初若食口,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于心手。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执此以观人,味此以自学,善书善鉴,具得之矣。”清陈介祺在他的《簠斋尺牍》中说:“书画之爱,今不如昔。以金文拓本为最初,其味为最深厚,《石鼓》、秦刻、汉隶古拓次之。”他们这里所说“味”,都述及书家感情问题。其要旨是:一方面,书家情感一时一事之感兴与挥发,是他们在生活理解、生命思考等多方面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书家情感不是简单地表现于狂喜或悲伤的神情状态,而是表现于起伏跌宕、疾缓有致的笔画运作。情感是书家创作动因的源泉,是书家特定心境,但不是最终表现出来的书法面貌。再一方面,书家情感具有隐藏性、复杂性,书家借作品使自己的心绪情怀得以排遣、净化,是内心活动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因赏析者不同也会辐射出不同的幽情别绪。

  表达书法“融会”本质

  唐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说:“百般滋味曰妙”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书有老少,区别深浅,势虽异形,理则同体。……所谓少者,气体充合,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吾于汉人书酷爱八分,以其在篆、隶之间,朴茂雄逸,古气未漓。至桓、灵已后,变古已甚,滋味殊薄。”他们这里“滋味” ,强调的是书法艺术必须实现多元素融会贯通。“融会”,浸渍着传统哲学、艺术审美智慧;传统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就是天人调谐,突出人与自然、情与景、主体与客体、心源与造化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就书法艺术来讲,更应博采众收,汲取多种营养,不断饱满、丰富、成就自我。魏晋书法就是善于融会典范,彼时各种书体完备成熟,书体间交互影响,大大增强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审美意识也趋于独立完善,在创作中自觉地寓性情、襟度、风格于其中,强调创作坚持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丰肉润。为反对软媚无力的书风,书家还有意识引入“骨”“力”等审美风格,以突出“阳刚”“阴柔”互补与融会。当然,这种“融会”和而不同,既有融会性也有独立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才是“融会”的本质内涵。

  表达书法“悟道”要旨

  “味”同样可以表达书法的“悟道”境界,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说:“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又说:“帝者务遵贤贵道,亦有邀虚誉以自饰,声实相半,足称贤君。知道味者,乐在其中矣。”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说:“临写既多,变化无尽,方圆操纵,融冶自成体裁,韵味必可绝俗,学者固可自得之也。”这其中“研味”“道味”“韵味”强调书法必须“体道”“悟道”。“道”是书法审美的核心范畴,它价值指向虽繁复深奥,但却合乎天地运行规律和事物变化特点,顺其自然,适其所适,不为物役,不为事拘,从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为此,书家要以澄净空明的心境,体味宇宙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之大道;体味事物运动不止、对立互化之至理,以自然大化神变幽微,陶冶锤炼自身心灵,解脱一切外在束缚,纵肆逍遥,无有功利,这样才能将心胸万象转化为笔墨风生云起、活色生香之页面。(嵇绍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