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莫言《晚熟的人》:十年蕴积,人事全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莫言《晚熟的人》:十年蕴积,人事全新

来源:齐鲁晚报2020-08-08 08: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师文静

  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有12个故事,绝大多数故事都是从“文革”写到改革开放之后,最后着力聚焦当下世情,用冷静直白写尽乡村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道尽人的百态,讲述时代潮起潮落。与前作相对而言,作家本身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瞄准当下的具象写实,让其新作距离读者很紧密,很亲近。

莫言《晚熟的人》:十年蕴积,人事全新

  《晚熟的人》莫言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作变化——时代变了,故事照旧精彩

  《晚熟的人》中《火把与口哨》是篇幅最长,人物、年代很集中的故事,讲述“文革”期间一段乡野荒诞故事。“三婶”遭遇丈夫矿难、儿子被野狼叼走、女儿喝农药自杀等悲怆苦难,她自制火把、狼牙棒在深夜杀入狼窝,为子复仇,然后气绝身亡的故事。它延续了莫言传统的创作风格,用充满传奇性和荒诞性的故事,来描写人的悲苦与灾难。《火把与口哨》可以对应鲁迅的《祝福》,“三婶”是几十年后的另一个“祥林嫂”。

  除此以外其他中短篇的故事、人物基本都从“文革”延伸到改革开放的当下,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乡土人情的前后对照、呼应式描写,传递作者对时代大潮的一些思考。这些故事中,作家用冷静、写实的方式写了售卖谎言的网络“大咖”、消费诺奖作家的乡村文化商人、混世文痞等各色人物,非常具有现实感。其中,《晚熟的人》《红唇绿嘴》《等待摩西》等小说,“莫言”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参与到故事中,故事的人物带给“莫言”和读者巨大的冲击力。

  《等待摩西》中的柳卫东原名柳摩西,带头喊口号打倒自己的爷爷、基督教徒柳彼得,被对方咬断手指头,柳卫东抢婚娶了马秀美,被对方哥哥们暴揍,成了穷困潦倒的残疾,而等到“莫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再回东北乡,柳卫东变身东北乡首富,后来却欠债失踪整整三十年,本以为妻子心中充满仇恨,哪知两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恩爱如常……

  《红唇绿嘴》写了一个非常新的人物——“网络大咖”,看似写网络对农村的冲击,其实写的是人性。覃桂英年轻时龌龊事一大堆,年老了却变身网络“大咖”,外号“高参”,她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手下养着上百个铁杆水军,运营“红唇”“绿嘴”等多个公众号,她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挑起矛盾,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高参指挥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她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这波巨浪也打到了“莫言”头上,“高参”拿着“莫言”两条谣言“恶心”对方,让“莫言”也来买她的谣言,两万一条。

  短篇小说《晚熟的人》中莫言把自己投放到小说中,带领读者一起感受他获得诺奖后周围的群魔乱舞。“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影视城拔地而起,旧居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晚熟的人”蒋二也瞅准商机,在莫言旧居处建起五间大房出租给卖盗版书、造假莫言字画的人,还“傍名人”开发出舞台剧表演,成为赚钱高手。蒋二是妥妥的江湖老油条,在“莫言”面前极尽阿谀,夸赞“莫言”的字“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这样的人却掌管着当地龙头文化公司。这篇小说中读者很难分清细节的真真假假,但“莫言”的遭遇,读者或许能感同身受。

  不少短篇是莫言这两年写的,问题很现实,人性很深刻,作家有勇气去试图解构、解释我们当下的生活。写当下其实非常难写,很难有新意,但《晚熟的人》中几篇中短篇读起来酣畅淋漓,亲近感和代入感非常强。

  艺术风格——知识分子返乡式书写

  莫言自我分析《晚熟的人》的艺术特色,他认为,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返乡书写:“我作为一个在高密东北乡出生、长大、离开这个地方的人,若干年之后又回来了,我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学习写作时就使用这个视角,到现在将近四十多年,依然在使用这个视角。”

  莫言说,这个视角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第一,我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这个人发生了变化,我看问题的角度跟十年前不一样,跟三十年前更不一样,甚至跟八年前都不一样。我的年龄变大了,我的视野可能变广阔了,我的思想是不是变深刻很难说,但是变复杂是肯定的。第二,我的作家身份,没有必要瞎谦虚,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仅仅是一个作家,或者说是一个知名作家,因为2012年诺奖这个事件,使我的作家身份又添加了一层更加复杂的色彩。“在当今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里,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社会里,这样一种身份的人回到故乡,他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也比过去要丰富得多。还乡的视角是旧的,但是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所以这个视角又富有了新的含义。”

  在返乡式书写之中,“莫言”也在审视莫言。《等待摩西》中的柳向阳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莫言说,“说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阳答道:“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在《表弟宁赛叶》中,宁赛叶全程吐槽、挖苦“莫言”:“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宁赛叶大骂道:“为什么才华平平者可以扬名立万?为什么我满腹才华却要老死在这破村庄?你现在是名人,听说最近还当上了什么副主席?别人夸你是天才,在我心目中你就是驴屎!”莫言用自嘲、讽刺的笔法思考“莫言”的遭遇。

  在这些故事中,“莫言”“老莫”是讲故事的人,故事中的人和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达到了一种互为镜像的艺术效果。莫言解释说,“莫言”与莫言,一个是真实的肉身人,一个是小说里的文学形象,这样一种很复杂的关系,既像面对镜子的关系,也像是一个实体对着一个影子的关系,更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分身一样。“我跟小说里的这个莫言是在互相对视,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一个猴子,有时候猴子自己跑了,孙悟空想让这个毫毛回来却找不着了。”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则认为,书里叫做莫言的那位,尽管他是一个所谓被历史化,甚至一定程度上经典化的作家,但当他作为一个活动于现在、活动于此时此刻的一个人时,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迟疑,他面对现在这个世界,面对复杂经验、庞杂经验时那种困难,对于这个世界怀有的那样一种迷惘和感叹。“所有这一切在莫言过去的小说中并不是很常见,所以我想熟悉莫言作品的读者,还是能够看到这本书在莫言作品系列中是非常新的、有着非常特殊的角度和面貌的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书里的莫言,某种程度也构成了现在坐在这里的莫言的镜像。这个人是跟我们一样,感受着现实的庞杂、复杂、迷惘,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一个人。”

  莫言也说,他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如果读者能够从书里面读到自己的身边人,或者读到自己,这对一个作家是最大的安慰。“一个读者之所以能够被某些书打动,甚至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担忧、痛苦,那就说明这本书里写到了自己,它具有典型的高度的概括力,作家塑造这个人物代表了很多人,写出了很多人共同的感受。”

  网络时代——流量很小不担心副作用

  在新书分享会直播活动中,莫言被问及对“流量”一词的看法,他幽默作答:“五十年前我很熟悉流量这个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高密东北乡每年到了秋天阴雨连绵,洪涝虫灾,经常听到村头大喇叭里广播今天下午王五水库放下来八百流量,所有男女老少立刻上河堤防洪。所以,流量太大会造成决堤,决堤的话村庄淹了,房子倒了,牛羊也死了,庄稼都涝死了。流量太大会造成灾难,这是大自然当中洪水的流量。”

  而至于网络流量,莫言说,网络流量太大会不会带来某些负作用,这个他不太好说,因为自己的流量很小,所以不担心,也没有体会。

  谈及写作之余的生活,谈及互联网,莫言说他也会看朋友圈,但是不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他说,自己一开始对朋友圈的信息“听到风就是雨”,后来就是“不再听到风就是雨”,因为风跟雨不是一回事儿,有的风可以带来雨,有的风带不来雨,这就是传言与真实的关系。

  接着这个话题,莫言说在网络时代,农村的人也突然成长起来了,过去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一个人一辈子没到过县城,没坐过火车,而现在很老的人,对网络的熟悉,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城市的年轻人是同步的。“《红唇绿嘴》中就写了一个干过很多坏事儿的人,人生复杂,但她比年轻人更知道网络能给她带来什么,这是时代造就的人物。”(师文静)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 詹 丹:史铁生《那个星期天》校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