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牵风记》的文学史意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牵风记》的文学史意义

来源:河南日报2020-08-08 08: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烈鹏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家徐怀中的长篇小说《牵风记》,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独特的审美体验。笔者认为,作为我国当代军旅文学的一座高峰,《牵风记》的文学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故事情节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上。

  不同寻常的战地传奇

  《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在19岁不幸牺牲的壮烈故事。本书并未将笔墨侧重于硝烟滚滚的战争场面,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三个人、一匹马、一张琴之间的曲折故事,写爱情、写友情、写人性,写唯美而灵动的生命气象,也写了人与自然的神奇关系。这种内容设定,在我国军旅文学创作中称得上是一种开拓和突破。

  《牵风记》在故事情节上的不同寻常,部分原因也出于作家笔下的古琴和军马。那张宋代古琴是汪可逾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是她在奔赴延安途中改变行程进而改变人生轨迹的缘起,也是架设在她与“夜老虎团”团长齐竞心灵之间的桥梁。琴声吸引军马“滩枣”而来、古琴被迫埋藏于山中、古琴偶然之下失而复得等情节,无不暗示了一种奇特的际遇。汪可逾弥留之际弹奏无弦之琴,仍能引得“滩枣”前来,更是让人拍案称奇。汪可逾死后,古琴陪伴着齐竞,则寄托了他的思念。毫无疑问,古琴在作品中穿针引线,贯通前后,起到了揭示人物身份、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主题思想、彰显传奇色彩的重要作用。

  军马“滩枣”,是夜盲症、平足患者汪可逾在行军途中的伙伴,也是她人生命运的见证。“滩枣”仿佛能够听懂她的琴声,乐意亲近她、为她服务,帮助她一次次摆脱险境——这是以马为喻,表达出对美、对文化的热爱和追随。“滩枣”逃过枪林弹雨成为一匹山中野马后,仍能循着“琴声”找到汪可逾,冥冥之中感受到她的托付。这种神性形象的塑造,提升了它的生命价值,也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响遏行云的萧萧马鸣。

  突破性的人物塑造

  汪可逾出身书香门第,擅长弹琴,写得一手好字;长相美丽端庄,白白净净,“脸上挂着一丝天然的微笑”,还有一双灵巧好看的手。政治上,她追求进步,十四岁就随二哥奔赴延安,途中因变故进入太行第二中学学习,几年后毕业入伍。她纯洁善良,追求完美,上床休息了也要起身把地上放反了的鞋子摆放整齐,住在房东家里执意要更换贴在大门上的倒装对联,写标语写到一半遇到部队紧急集合也要坚持写完最后一个字。临终之际,她将尘世中所有外在的东西全部卸除,只留下了最完美的形象。通过塑造这一战争年代女性革命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作者表达了对文明的礼赞和对先进知识分子的讴歌。

  与汪可逾相比,通信员曹水儿属于“另类英雄”。他出身贫苦,早早参加了革命队伍。他高大威猛、办事果决,能够通过巧辨风向识破敌人阴谋,挖地洞藏身躲过烧山搜查。对于文化教员汪可逾,他真心敬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一路护送,这些恰是文化教育的作用。但曹水儿身上也有许多毛病,在军营中广受非议,最终遭人告发,公审后送了性命,这又是可悲的、可叹的。这一文学形象是有血有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齐竞则是个典型的儒将,博学多闻、精于音乐、善于演讲、工于摄影、长于带兵。但他更是矛盾的统一体,狭隘自私的性格让他一辈子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这一形象塑造是立体的、真实可信的,也是崭新的。

  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此前的文学作品中未被充分塑造过的,他们的原型来自作家当年的亲历,于是这些人物又那么真切可感。”

  推陈出新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牵风记》有很多高明和创新之处。比如,它的环境设置和细节描写就很值得称道。它将唯美的故事放置于纷飞的战火和雄奇神秘的大山之中,时空纵横,别开生面,并创造性地采用大背景、小叙事的手法,文笔讲究,一枝一叶刻画入微。在第十一章,汪可逾带领慰问团路经小河渡口,坚决不让马车从敌方士兵尸体上轧过去的细节,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她灵魂深处的光芒。又如文中写到汪可逾动员俘虏们进行贵重物品登记,发现一些俘虏暗自将金银首饰踩进泥土私藏,于是便下达“向前十步走”的口令,然后要求俘虏们寻找丢失的物件,从而做到真相大白。这一细节将女主人公过人的智慧描绘得生动传神。

  作品中充溢的神奇想象和诗化的语言,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黄河七月桃花汛》的章节中,百名女性挤满渡船,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图景,很有艺术感染力。再如老军马独自移尸、榕树洞鸟虫难入等,更是放飞了想象的翅膀。结尾处,齐竞将军去世后,布偶猫纵身桌面拨响古琴应该是想象出来的情节,写实中满是浪漫,凄美的意境令人扼腕、深思和反复品味。

  与其他偏于沉重的战争小说不同,《牵风记》抒情真切、空灵奇崛,“是一部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也算得上《牵风记》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吧。(张烈鹏)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 詹 丹:史铁生《那个星期天》校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