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媒体时代,纪录片的思维空间和路径选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全媒体时代,纪录片的思维空间和路径选择

来源:解放日报2020-10-22 10: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范小春

  从《辉煌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纪录片不难看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大视角、大情怀和大叙事奠定了中国故事的基调。但互联时代观众的消费场景变得更加复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短视频在消费维度上体现出优于长视频的场景逻辑。

  在此逻辑下,《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不同寻常的系列纪录片应运而生。前一阵,《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获得一致好评。该纪录片着眼于对故事性、趣味性的挖掘,对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适度借鉴,并呈现出可兼容于各类媒介的传播形态。

  具有全媒体特质的中间状态作品

  本季《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现的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25件文物,每集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一件国宝的故事,向观众展现当时的文化气象。编导通过现代的、流行的艺术手段进行表达,体量虽小,但深度与厚度兼具,堪称历史人文纪录片界的一股新风,其底色则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第三季的活泼风格,颠覆了传统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严肃刻板,在趣味性和学术感之间拿捏得当。历史考据、网络流行语、二次元……堪称多元素杂糅,适合多终端平台。5分钟的时长,保证其内容高度精练且易于传播,信息密度与叙事节奏高度匹配,充分挤压了注水空间。纯叙述性的干货内容和散漫抒情的表达穿插而行,偶尔还会跳出一些活泼轻松的戏谑。与之相配合的视觉特效与画面剪辑,则富有电影感,片名字幕、镜头、动画均能体现美感与动感,特别是每集的片头字幕和该集国宝的材质、纹理和形态保持一样,效果颇为惊艳。显然,特效师是从国宝本身提取特征元素,对字幕的处理反复斟酌,在图层上做足文章,让它自然贴切,使之有质感。

  第三季的编创形式也值得称道。该片力图突破传统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在镜头语言上不局限于文物特写,台词文本亦庄亦谐,充满游戏感。将国宝作为符号编码,重新赋予意义,通过对国宝来龙去脉的梳理与总结,演绎国宝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观众在欣赏国宝之美的同时,也了解国宝所承载的文明价值及其精神内核。编导熟练地运用符号交流系统进行沟通互动,在其中加入仪式性的表达,以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共同理解和由此引发的共同情感为基础,达到强化共识和激发情感的传播效果。这种仪式传播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客观信息,而是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观众沉浸其间,是对“想象的共同体”的艺术化建构。

  在电视荧屏上,纪录片让历史画卷和人文情怀与当下的观众相遇,让自然世界与社会故事在光影交织中上演。转移至其他终端时,纪录片的剪辑则适度调整,使之和新的传播渠道相匹配,和观众的收视习惯相吻合。现如今,多终端上的碎片化点播开始成为新宠,这对纪录片的多路径传播是机会,但反过来也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开创性地在纪录片艺术中融入了互联网思维,轻体量与年轻化呈现、仪式感和游戏感交织,厚重的历史被赋予了新鲜的形态。这一系列全媒体传播方式,令国宝实现了与移动互联一代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生动而有效的传承。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对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文化的展示相当到位,它用代表性文物衔接古今,以仪式感和游戏感渲染情绪。历史的再现、记忆的唤醒、认同的塑造,环环相扣、层层铺陈,唤醒了观众心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历史人文纪录片构建的“历史的场域”使中华文明得到了完整呈现,正是通过仪式这种传承形式,让古老的器物会通当下,让历史或雄浑或浪漫的形象映照在每一位观众心中。

  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

  第三季中的25件国宝较之前两季更具指向性,带领观众从魏晋南北朝走向盛唐,充分体现了魏晋风骨、南北朝离乱和大唐气象。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持续不断的战争,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大融合的时代,北朝的粗犷和南朝的精细最终在大一统的隋唐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但是,这一切的枯荣距今久矣,浓缩在史书与器物中而不为大众所熟知。

  纪录片为文物立传写志,辅以合理想象,似乎每一件国宝身上都有再现历史时空的责任,丰盈了叙事空间,明晰了中华文明的刻度。本季国宝是见证“多元与包容”时代的文明物证,从对外贸易、天文历法、法治、工程设施、人文精神、女性审美等多个侧面,观照一部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史。镏金银壶、十二生肖、阿斯塔那俑与文书、黄河铁牛、兰亭序神龙本、仕女俑、花树状金步摇……这些国宝重塑久远的历史图景,切片式地展示了特定时代的人文、工艺和生活方式。

  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器物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教化、伦理秩序中扮演着鲜明的角色。器物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表达和展示,还体现社会进程中的哲学思想、美学精神与制度文化。博物馆对于器物的展示是静态的、有限的,而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提升了器物的可阐释性,并赋予国宝本有的内在文化体系以鲜活的呈现。可以说,从《洛神赋图》《立狮宝花纹锦》《法门寺地宫茶具》《镶金兽首玛瑙杯》到《敦煌经变画》等,其发展变迁历程就是中国古人生活方式与人文精神的一种物化表达。这些器物本身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既有物质消费层面的,也有精神象征层面的,其中蕴含着多元的中华文化基因。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的文物(器物)均能显现出器物在中华文化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体系,这是编导在专家指导下精心选择的结果,观众从本季中器物文化的变迁,能清晰地发现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继承与发展。作为中国人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器物能够超越文化信仰与意识形态差异,展示造物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而这应该就是该片孜孜以求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境界。

  为纪录片发展探索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值得阐发或深耕的角度也是多维度的,其中既包括创作技法的多元化、互文性,也包括播放平台面的全媒体化、产业要素的全链化等新问题,问题的指向都是纪录片本体能否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2019年,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纪录片产业研究报告》认为,新媒体将成为纪录片第一力量,纪录片的认知价值正被挖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传播具有规模大、速度快、互动强、个性化等特点,这就要求纪录片从创意到生产到传播,都要掌握媒体融合规律,及时跟进受众需求心理,掌握好文化生态的引导能力。未来的纪录片生产必定是具有高度媒体融合属性的,兼有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以及新型传播模式的纪录片业态。

  视角缩小到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在影视消费文化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当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在理念、手法、体量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的优秀作品为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范提供了范本。除此之外,纪录片在多平台的快速传播,正说明科技、人文的影响已深入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国宝会说话》积极拓展全媒体纪录片创作的思维空间和路径选择,以其自身的创新实践为纪录片发展探索了新的模式,是近年来历史人文纪录片向纵深发展成果的缩影,它从创作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量密集、娱乐化到位的精品模式。这种模式紧扣传承历史、唤醒记忆的主旨,讲述历史、解读国宝,着力在纪实中增加代入感与互文性,让穿越历史长河的国宝在荧屏中复原生动起来,即所谓“处处闪耀国宝光辉,集集都是文化干货”。

  今天,纪录片唯有在形式、题材和传播路径上做出审慎的选择才有出路,因为全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内容创作已然到了百舸争流的时代。新媒体的扩张打破了电视以渠道垄断为基础的传播模式,与电视相比,流媒体视频观看时间灵活且没有捆绑销售,于是传统媒体纷纷开始改革创新,拥抱数字化战略。

  当下,各新媒体平台在纪录片领域加大投入,为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用户定制内容,成为新媒体平台入局上游创作方的重要目标。这批观众整体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好的审美基础,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求知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越来越高。而自媒体的发展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碎片化、空泛化的局面,市场急需优质的、拥有知识“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满足观众。在激烈的内容竞争中,《如果国宝会说话》一类的优质纪录片依托制作能力的积淀,在内容层次、知识浓度、编创形式上显现优势,带动观众的通识认知需求不断上升。观众期望,中国纪录片的认知价值日渐凸显,以写实求真的态度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