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种豆专家陶渊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1-14 12: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刘奕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的名作,本无需多言。然近来偶尔见到学者以此诗为例,证明陶渊明疏懒不通农事,且这种看法渐渐流行,不免哑然失笑。这首诗与陶渊明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一样,写农事真切,而情思深广,真如苏轼所言,非老于农事者不能道也,不宜别作他解。这里不揣浅陋,愿稍作分疏,代闲静少言的陶公辨白几句。

  全诗既是发挥典故,也是写实。就用典讲,《汉书•杨恽传》载杨氏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种豆南山表达隐逸之志的出典所在。但《归园田居》其三同样写实,有虚有实,切古切今,所以既踏实又高妙。

  所谓写实,首二句尤其需要讨论。大豆本来是北方的农作物,过去的农业学者曾以为“粟、麦、豆北方所产,两汉时期固尚未传入南方,所以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单纯,只靠水稻一项”(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248页)。但王子今教授依据长沙走马楼竹简发现,三国时期,长沙地区豆类作物的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以致政府已经征收“豆租”“大豆租”,并以豆为重要的仓储粮食。可见到陶渊明时代,豆类种植在南方普及至少已有一两百年之久,其栽种方式,自当为人所熟知。如果以为豆类在陶渊明时代才刚传入南方(如郭文韬《中国大豆栽培史》,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页),那陶渊明种不好豆子似乎可以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

  可为什么“草盛豆苗稀”呢?这不是陶渊明随性与懒散的证据吗?如果我们看豆类作物的栽培方式,就可以知道这样的理解厚诬古人了。邓小军教授早就解释过这个问题,说大豆植株需要较大空间才能长得茂盛,豆荚里的豆子才能长得饱满、硕大;豆苗一时被草掩盖,是农田常事,没有关系,只要去锄草,就没有草了。此外,还可略作补充。《归园田居》其一云“开荒南野际”,可见南山下这块地当是新开垦的土地。《齐民要术》特别强调过种豆“地不求熟”,也就是种豆更适宜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开荒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要放火烧去草木,要把树根全都刨出来,但因为过去草木茂盛,这种土地的肥力往往不适合种庄稼,此时豆科植物就能派上用场了。因为豆科植物的根有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种上几年豆子,新地变熟变肥,就可以再种其他农作物。看来,陶渊明也像其他农夫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才在南山下种豆。因此,“种豆南山下”正是对陶渊明精通农业的认证。

  新开垦的土地中杂草的残根和草籽本来就多,豆苗又行距稀疏,野草有充分的生长空间,而杂草、野草的生长速度从来都比庄稼快,结果会如何呢?农夫们一个不留神,杂草就会盖过庄稼。所以,“草盛豆苗稀”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陶渊明很懂种豆的证明。陶公自述勤苦垦荒的诗作,反而成了后人口中懒散的表征,以他的性格,一定会一笑置之。

  陶渊明勤于农事、精于农事,但终究是士大夫而不是纯然一老农,其诗歌更有深广之妙趣。细读《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在远远的南山之下,晨出夜归,春寒触人,生活诚不易,难得的却是诗人所抉发、所蕴蓄其中的浓浓诗意。“带月荷锄”之美,寻常雅士无法领略,真正的山野乡农即便领略也写不出来。有月色之美,诗歌也不避“夕露沾衣”之苦,苦乐相生,其味愈长。除了安于乡野且诗心醇厚的陶渊明,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诗意呢?

  此外,诗人不以“沾衣”为苦,也不以不惜沾衣为高,清真旷远,毫无修饰作态的毛病,而是从容自然,可以想见其人之自爱、自信、自得。这跟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以及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谓风神相同。

  再有,诗歌简远,意在言外。种豆,说明常苦饥,需备荒。家里贫困缺乏人工,没有那么多仆僮,所以才亲力耕种。天未明而即出,月已出而始归,来往南山之田,可谓长路漫漫。诗人并不唠叨自己的辛苦,但辛苦可想而知。诗歌并不写耕作的场景,而只于“归”字落笔。归来时既晚且寒,可见回归田园,岂易言哉?但诸般辛苦皆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已,不必滔滔自述自夸。不但于平淡中见诗意,而且于平淡后见深醇旷达,可谓韵深味长。以含蓄浑厚的风格言,后人效法陶渊明的不少,但以境界而论,能企及者极罕见,诚有其宜。这是陶诗超出诗而关乎人的地方。

  顾随先生讲:“陶之田园诗是本之心灵经验写出其最高理想,如其‘种豆南山下’一首。(中略)明明说草、说锄、说月,都是物,而其写物,是所以明心。”苏轼曾经说:“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东坡所愧,我们何尝不然?噫嘻!(刘奕)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