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年画里的流年风韵

来源:西安日报2021-01-17 09: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学朴

  过年贴年画的习俗,在华夏大地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最初,年画始于贴门神。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明代前后,门神普遍变为秦叔宝和尉迟恭形象。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习俗南北诸多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就是灶旁边都贴有灶君神像年画。

  宋代城市人口增长非常快,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市)人口在百万以上。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文化需求增加,所以风俗画产业特别发达。宋代民间对绘画欣赏热潮的兴起,据说与宋太祖赵匡胤喜欢将“国家画院”收藏的字画分享、赏赐有关。先是京城东华门外的酒肆,被当朝皇帝赐予名人字画,引来观客、买卖红火。于是,其他酒肆、茶楼、勾栏、瓦子、药店、当铺等纷纷效仿,贴挂起字画。

  百姓多了欣赏字画的机会,宋代文人也推波助澜,纷纷染指丹青,参与收藏、鉴赏、品评字画;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创作大量喜庆吉祥画。过年时,人们争相购买贴挂神像画、喜庆吉祥画,就成了自然的事情。这个时期的喜庆吉祥画,以表现儿童、多子、长寿、发财、得福等内容为主,也有花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内容。

  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本中国年画略史著作——1954年出版的《中国年画发展史略》考证,五代到两宋时期的不少知名画家,都曾画过喜庆吉祥画。如五代时期荆浩的《楚襄王遇神女图》,周文矩的《秋胡故实图》《理鬟仕女图》,王齐翰的《龙女图》;两宋时期,有李嵩的《春社图》《观灯图》《货郎图》,苏汉臣的《击乐图》《婴儿戏浴图》,李公麟的《昭君出塞图》《蔡琰还汉图》;宋徽宗赵佶也画过《果盘图》。这些画内容喜庆,故事性较强,很符合后来年画的特点。

  明代顾炳在他的《历代名公画谱》中提到苏汉臣画的《婴戏图》时说:“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清代谢堃在《书画所见录》中介绍评价时说:“有一卷,画彩色莲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兜肚,戏舞画侧。第所奇者,花如碗大,而人不近尺,其一种古雅之致,竟莫与比。”从这些介绍评价来看,宋代流行的喜庆吉祥画,与后代流行的年画图案一脉相承,它们其实就是宋代人过年贴的“年画”。

  年画名称,是清代文人李光庭首先提出的。李光庭生活在道光年间前后,正是民间年画兴盛的时期。他写过一本研究清代民间风俗的书《乡言解颐》,书中有段记述过年活动的话:“扫除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可能人们觉得用“年画”一词称呼很恰当,从那之后,过年所贴挂的画开始统称为“年画”。

  最早的年画,是画在桃木板或纸上。隋唐时期,随着木版印刷术发明,木版(木刻)年画开始兴起;宋代得到很大发展,开始出现着色和套色的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年画,是宋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古代著名美女,故又名《四美图》。这幅年画高二尺半、宽一尺多,画面线条柔畅、形象逼真、神态轻盈、美丽动人。到了明末清初,绘画以木版年画为主,但又有大量手绘形式,受风格特征、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民俗功能及地域差异,各地年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民间木版年画的内容,也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装饰画。年画丰富多样的体裁与其功用密切相关,依体裁有贡笺、围桌、门神、门童、历画、灯画、纸马符等二三十个品种。从题材看,风俗题材在木版年画中多有表现,例如节令风俗画。还有大量表现社会风俗场景和生活场景的年画。吉庆祥瑞题材则包括祥禽瑞兽、仙花芝草、吉祥符号等,其中还有一些博古图式的祥瑞物和用花鸟组成的图案花边或文字。其中,娃娃、美人题材的年画以人物为主,但大都具有吉庆祥瑞的含义。莺歌燕舞、春暖花开的风景,也是年画中颇受欢迎的祥瑞题材。很长一段时间里,《招财进宝》《莲年有余》《五福临门》等吉祥喜庆的题材成为主流,也有《珍珠塔》《八大锤》《济公传》等戏曲人物故事。

  明末清初,木版年画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驰名中外的“三大民间木版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 、苏州“桃花坞” 和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三大民间木刻年画都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外版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各地年画的流行风格多样,有的以粗犷苍劲闻名,有的以细巧、典雅著称;还有的介于粗犷和细巧之间,以朴实见长。无论何地的年画,都有独特的艺术风采。(李学朴)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 詹 丹:史铁生《那个星期天》校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