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是群星闪耀,更是步履铿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是群星闪耀,更是步履铿锵

来源:解放日报2021-10-21 09: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佳

  不谈收视率和网络评分——当然电视剧《功勋》在这些方面成绩是傲人的;因为更令人动容的,是它在我们身边引发的无声无息的“震荡”。到超市购物,听到爷叔阿姨们聊得热闹,讲的全是李延年、于敏;身边一位年轻朋友,连日来张口必聊《功勋》;《功勋》的弹幕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评论是:应该多拍这样的剧。

  《功勋》最可贵的是,通过它的讲述,让观众在价值多元的喧嚣年代,“用心”看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自己的生命所呈现出的理想的纯粹、信念的坚守、追求的执着,感知一种沉静而澎湃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剧不仅好看,而且充满力量。

  影像力量

  在“至重”和“至短”间谋篇

  一部电视剧的力量何在?首先,在于影像表达的方式。《功勋》展现了至简质朴的风格和富有文学性的谋篇结构。

  其在创作时,应该遭遇过这样的难题:一者因其“重”,二者因其“短”。该剧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的人生故事;每一位人物的故事长度,只有6集。内容至重,篇幅至短,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

  因为其“重”,对于每个人物,该剧都未做过度渲染。片中很少出现自下而上的仰视镜头,也很少有反复强调的“高光时刻”和过分煽情。这些功勋人物曾走过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历尽重重考验,在他们身上“催泪点”必然很多,诸如李延年浴血的阵地、于敏酷寒的戈壁滩、张富清漏雨的房子等,但电视剧非常克制,对这些并未大肆渲染,而是将之无声融入人物的日常生活,让生活成为功勋人物成长和发挥的“舞台”;用一种心平气和的镜头语言,让我们记住了:李延年目睹战友牺牲一刻的痛苦眼神、下一秒坚毅的继续出击;于敏妻子深夜在临盆前独自就医,艰难地走在无人的街上;张富清的女儿建珍重病时念念不忘的苹果……融入寻常生活中的不凡,展现在“普通人”身上的顽强,更加深化了苦难的意味,将单纯对“吃苦”的描述丰富成“筚路蓝缕”的注脚,让“悲伤”这样浅层的情绪得以加深,成为回望历史的沧桑感、悲壮感,于是唤起人们期盼英雄、敬爱英雄的深切自觉。

  因为其“短”,电视剧紧紧围绕人物核心,根据其突出特点和个性,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时而工笔刻画,时而重笔描摹;有叙述,有比兴,有艺术想象,用丰富的手法、精到的“笔触”勾勒人物特写。如,战斗英雄李延年参加过大大小小战斗20余次,剧中仅选取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保卫346.6高地一战,是典型的以点带面,于紧张的节奏中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前线指挥员、一群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战士;至于默默无闻的老英雄张富清,故事则从他左腿截肢进入,通过回忆串起其大半生,采用的是散文般“以线串珠”的结构,将一个“平凡人”的点滴汇聚成汹涌的激流、广阔的大海。颇富意味的是,在于敏和黄旭华身上都运用了比兴手法:时而穿插的京剧唱腔和《后出师表》,展露了于敏无法表达的内心,凸显了人物的品质;而以核潜艇的“深潜”类比黄旭华半生为事业“深潜”再贴切不过,更无声传递出一种深沉的责任感。

  看电视剧《功勋》,令我想起茨威格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那种叙述历史时的举重若轻,勾勒人物时的自然生动,不仅引人入胜,而且总有某个点,会让我们猛然意识到:岁月并非无谓地流走,有些人的生命,引爆了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他们的影响是超越时间的。

  叙事深度

  在“至微”和“至广”上拓延

  在李延年讲述小安东和二妞故事的时候;在氢弹发射成功,于敏孤坐灯下默诵《后出师表》的时候;在95岁的张富清回忆牺牲战友的时候;在黄旭华父亲的葬礼上独缺他一人的时候……泪水,是不知不觉流淌下来的,那感觉不是痛楚,而是心底最柔软处被拨动。

  剧中还有许多令人泣不成声的瞬间。《能文能武李延年》篇章的“彩蛋”便是其中之一:小安东娶了二妞,生了八个儿子,以八位牺牲战友的名字来为孩子取名,但将中间一字换为“少”字……观众记住的不是八个名字,而更是那些曾经生命如此丰沛的人。《功勋》给人的感动,是与生命相通的。究其原因,是它刻画人物笔触之幽微、笔锋之传神。除了功勋人物,它也没有忽略配角乃至小人物,颇具匠心地“设计”他们的出场时机、任务,笔力饱满地塑造个性、铺排其与主人公的关系。虽然有的只是寥寥“几笔”,但都生命力十足,他们在主人公周围构筑起了“能量场”,传递着某种共同的精神,成为对主人公的呼应和补充,也成为对他们这群人生命意义的诠释,和功勋一起“立”在观众心中。

  在刻画人物“至微”的同时,该剧的格局又“至广”。其“广”,是空间,也是时间。一方面,真实的叙事场域,提升了故事的现实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化。例如,在李延年篇章中,拍摄场景选取的是与当年相似的地理环境,剧中所有的战壕、堡垒均为实景搭建,是以观剧时,观众才有被拉回现场之感。同样的现实场景在剧中比比皆是:于敏和团队在滴水成冰的戈壁滩瑟瑟发抖,张富清和村民在恩施的峭壁旁举步维艰……环境成为对功勋人物内心的“透视镜”和“显微镜”,通过现实而切近的视角,观众对其所思、所执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在人物身上展现的地域性:听着三营长纯正的山东话、罗厚财地道的东北腔,张富清难改的陕北乡音、孩子们满口的湖北调……万里山河的博大丰富渐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个体与国家的生命联结是如此深刻而动人。

  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如果仅有故事和细节的堆砌,不能算是成功的,还必须有大历史观的思考,着力回答个人在历史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等严肃而深刻的问题。仍以李延年篇章为例,故事开篇处,并未急着让主人公“亮相”,而是从一场谈判开始。这是一场各执己见、不欢而散的谈判,正是它为李延年们留下了“必须通过战斗把敌人打回谈判桌去”的任务,这个任务贯穿故事始终,也是它给人物的行动赋予了历史意义。《功勋》着力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进行拍摄,既刻画人物,也呈现人物背后的风云;将人物艰苦奋斗的步伐嵌进共和国发展的脚步之中,使得这样的讲述获得了历史深度与时代意义。

  是的,脚步。在《功勋》引发热议的片头里,就是这样的脚步。当看到他们在“共和国勋章”的映照下徐徐走来,意气风发的面孔在时光里渐渐变老、最后成为功勋人物时,观众看见的是共和国历史上闪耀的群星。“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脚步,唤起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种富于历史感的震撼和共鸣。(李佳)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