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写家国情怀 追求文学真谛

金庸的武侠江湖不仅捍卫了司马迁的游侠正义,还为凡俗日常开拓了一条辽阔的行人道,为在生活中默默前行的人们点亮了灯盏。

观察春天来临的不同方式

在草木葱茏之际,集中阅读这些文学期刊的新作,不同文类体裁与写作主题的隔空对话,为观察春天提供了广阔的观照视野。

视听节目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大背景下,文旅类视听节目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带动许多地方火爆“出圈”,赋能当地文旅产业。

魏 林:方言贺岁喜剧的生命力何在?

方言、贺岁、喜剧这些要素本身就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舞台形式表达人们熟悉的风土人情、人间悲喜,坚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的创作立场,才能回归人民深情热烈的怀抱。

翻拍,能一招鲜吃遍天?

虽然翻拍已成为既定的生产模式,但我们都明白,有原创才会有新的开始。观众期待好的作品,市场也呼唤好的作品。即便是选择翻拍,创作者也要充分考虑时代的要求,将创意作为核心竞争力,讲述符合国人审美的“中国故事”,如此才能在翻拍中找到艺术新天地。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电影是足够包容的,学院派的内容生产不应墨守成规,而要拥抱媒介变迁、直面生活琐屑。生活不是等机位、灯光架好之后才上演,竖屏或许不是电影的未来,但9:16的酸甜苦辣会是我们讲给未来最动听的故事。

荧屏里的“窝囊系”,未尝不是一种“暖”

2024年的娱乐圈,以中青年男演员为主“决战窝囊废之巅”拉开序幕。从雷佳音、郭京飞到白客,“三巨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莫名窝囊气质。有意思的是,这种“窝囊”的形象非但没有被网友嫌弃,反而引起了一波追捧和夸奖,深得观众欢心。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物质丰裕的年代,人们更看重是否有人与我同频共振,是否有人可以感同身受,演技类综艺需要演员演绎让人共鸣的故事、情节,也需要演员展露自己个人真实的情感,那是一种可以跨越阶层的社会通行的“语言”。

徐 棻:写戏归根到底是聚焦于人

为了打动台下的人,就要写好台上的“人”。为了写好台上的“人”,就要关心生活中的人。剧本上的文字,能够令演员、导演等一系列戏剧创作产业链上的工作者付诸实践,创造出活灵活现立于舞台之上的人,才是合格的。

电影里的民族精神

作为传播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文艺形式之一,中国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历代电影人或聚焦民族大义,或厚植家国情怀,或歌颂勤劳勇敢,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讲述了一段段经久不衰的中国故事。

英歌舞走红:火得快更要火得久

从历史长河步入流量经济池,古老的英歌舞面临很多新的挑战。要想让英歌舞持续火下去,须不断注入青春活力。唯有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传承的队伍,让他们了解喜爱这项民间舞蹈,才能使民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退票要“死亡证明”?对“演出霸权”不能惯

售票平台本该按要求建立退票机制,满足消费者的退票要求,然而却如此冷血地对待消费者,着实令人难以接受。既缺乏起码的同理心,也表现出不该有的霸道——退不退票完全由平台说了算,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上述政策要求均未被放在眼里。

本土化翻拍电影收效如何?

近年来,翻拍国外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中一个渐成规模的新渠道。麦家曾评论“翻拍潮”:“适当的翻拍无可厚非,若翻拍之风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现象,就要警惕、限制和规范。”如何让翻拍助力而非损害文艺创作的原创精神,或是业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守护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千年古韵

不仅要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保留时代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将名城名镇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更要下足“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态发展源清泉涌、细水长流。

儿童需要听什么样的音乐

儿童阶段是人的成长关键期,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具有了什么样的心理结构,对成人阶段的影响至关重要。是否能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取决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颠覆真相认知的风暴

在悬疑与法庭题材的表象之下,《坠落的审判》没有落入邪与正、罪与罚的简单框架。

《似火流年》:“反黑剧”与青春片

《似火流年》在讲一群哥们义气的孩子,误入歧途的悲剧人生。

抗战剧不必都塑造“李云龙”

以轻喜剧的方式聚焦小人物的成长故事,兼具主旋律和娱乐性。

用好流量热度传播越剧艺术

越剧不该是阳春白雪,应走到每个有可能喜欢上它的年轻人面前。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是坦然直视伤口

“从未有过像这次写作般,触及到最痛的地方,这种崭新的体验,令我羞愧又欣慰。”

流域文明书写的新探索

从现实境况向历史回溯,为历史叙事提供背景,站在当下的立场对历史进程展开反思。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