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演员遍地的时代,观众呼唤更多“剧匠”

2017-03-08 16:56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3-08 16:56:09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水 远

  不久前,2017电视剧品质盛典在东方卫视播出。凭借在电视剧《少帅》中近乎完美的表现,演员李雪健在盛典上收获了代表“年度品质表演剧匠”的硕果。现场,面对主持人提问“都说演员最贵,您觉得什么最贵”时,李雪健简单回答:观众最贵。

演员遍地的时代,观众呼唤更多“剧匠”

李雪健获得“年度品质表演剧匠”称号。

  时刻把观众放在心里,在从前看来,是演员的本分,但在今天,却成了少有的品质。李雪健是演艺界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获此殊荣,实至名归。眼下,“匠人精神”已然上升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剧匠”一词的分量便显得无比厚重。这不仅是对一个优秀演员的物质嘉奖,更是对其艺术造诣和品德精神的体认。

  同作家、导演一样,衡量一个演员资历的标准,是看他是否有足够多的作品;而评判一个演员是否优秀的指标,是看他是否有让人记得住的角色。好的演员,不一定有多么鲜明的外表,却一定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演员唐国强此前在参加某综艺节目时就曾动情地说到:无论过去多久,观众记得住的,只有演员饰演过的角色。这就好比,说到孙悟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六小龄童;说到曹操,我们想到的是鲍国安;说到宋江,我们想到的是李雪健;说到和珅,我们想到的是王刚;说到康熙帝,我们想到的是陈道明……尽管近几年来,经典剧频被翻拍,多数却总在观众的口水讨伐中草草收场。同样一个角色,怎么看都不舒服,反而衬托出先前演员的水平。即应了那句话:所谓经典,就是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有时候,是作品成就了演员,而有时候,恰恰是演员的出色表演烘托起了一部作品。《大秦帝国之崛起》和《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剧广受大众追捧,除了作品本身所表现的极具历史质感的内容和博大的精神内涵外,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技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宁静、张博等人,还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陈宝国、倪大红等人,都算得上作品等身,在表演的领域中均耕耘树艺多年,基本功扎实,台词功底、角色把控都让人叹服,观众在观看时完全是一种视听享受。

演员遍地的时代,观众呼唤更多“剧匠”

《大明王朝1566》中陈宝国饰演的嘉靖。

  老一辈演员受观众喜爱,并非仅仅因为他们的演技高超,更在于他们很多人对待演艺时的那份虔诚之心。眼睛600度近视的六小龄童为演活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别人打乒乓球,眼睛跟着乒乓球上下左右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水浒传》片场,李雪健扮演的宋江在整场“劫法场”的戏中只有一句台词,却仍坚持要求导演将自己五花大绑押上囚车,双膝下跪,那场戏反复拍了8天;为了完成好《老农民》中一个农民的角色,陈宝国在六个月的拍摄期,把自己关禁闭,不与任何人聊天、吃饭,把自己放空,沉浸在角色里……从这些媒体报道中,我们不光看到老戏骨的敬业精神,更能依稀看到一个经典角色的塑成过程。

  今天,很多人感慨,为什么我们现在拍不出《霸王别姬》《雍正王朝》等经典作品?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当人们去谈论一部影视剧的时候,越来越习惯用明星的名字来直接指代他们在影视剧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会说,我喜欢《琅琊榜》里的胡歌,而不会说“梅长苏”。这意味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影视剧角色正变得越来越少,银幕的主角已经从故事中的角色变成了明星本人。当明星的光环越来越闪耀,我们便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一些年轻演员的负面新闻:抠图、找替身、不背台词、耍大牌、片酬天价……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将演员视为一份平凡的工作,而是将演艺圈视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名利场,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研究剧本呢?抛开固有的或从众的成见,我们或许不应该以老一辈艺术家的行为方式要求新时期的演员,但若在对待本职工作时,不能约束自己,没有一份追求卓越的心,恐怕也难以有所建树。

  国内的影视圈最不缺演员,毕竟每年各大艺校一批批地向片场输送着。然而,我们缺少“剧匠”,我们甚至担心老戏骨们离开后有多少新人可以接替。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将“德艺双馨”写进了对影视从业人员的要求。这是行业对一众演员的要求,也是对观众呼唤优秀演员投出的赞成票。(水 远)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