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电影《归去》的创作追求与美学品格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电影《归去》的创作追求与美学品格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4-12 13: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赵建中

  近年来,中国影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2016年,一部由青年导演颜雷执导的电影《归去》,享誉国际影坛。这位原本从事物理研究,半路改行影视圈的青年导演,独立完成了剧本创作、导戏,再将影片投放市场的全过程,成就了一部具有独特创作追求与美学品格的影片。

电影《归去》的创作追求与美学品格

  电影《归去》海报

  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

  颜雷在一次采访中说:“电影是造梦机,自然需要创造性的努力,但归根结底,我想说来自生活的故事。”《归去》的创作动因,源于颜雷在广播中偶然听到的一则上海本地新闻。基于对上海社会生活与社会群体的了解,他很快通过这一新闻找到电影创作的切入点,接着根据这个真实事件完成了故事框架,之后开始了历时一年的剧本创作。

  《归去》的故事围绕着拆迁款展开。因为想多分一笔拆迁款,周老伯说服邻居董老太与他“假结婚”。周老伯的儿媳想用这笔钱置办学区房,偷走周老伯的户口本进行阻止。董老太的保姆云姐因急需手术费主动提出帮助周老伯实现“假结婚”的计划,但当周老伯找户口本时,发现户口本已不翼而飞,云姐在农村的丈夫的到来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归去》不同于以往的商业片,融合了养老、拆迁、农村进城务工、假结婚、物质化择婿、城乡差异等社会话题,展现了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实况、利益诉求与人性状态。

  近10年来,国内电影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被悬疑、传奇、魔幻、言情等类型的影片占据,但国内仍有不少电影艺术家没有放弃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等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标志着现实主义在电影领域的回归。《归去》展示了上海老弄堂这一方小天地,从一个侧面记录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对被生活碾压的小人物倾注深切的人文关怀,并触发人们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富有人文情怀的影片受到了各阶层观众的好评,并被誉为近年商业片扎堆的影坛吹来了一缕清风。

  文艺理论家秦兆阳在一篇论述现实主义的论文中表示,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最具生命力,最具有“广阔的道路”。因此,颜雷的创作追求值得肯定,他的电影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电影《归去》的创作追求与美学品格

  电影《归去》剧照。闻婷饰演黄丽丽

  艺术表达的独特魅力

  电影《归去》是一部小众影片,但却是国际电影市场里的一匹黑马。截至目前,它在全球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共获得36项提名,19座奖杯,获得三次最佳影片奖;颜雷获四次最佳编剧奖、三次最佳导演奖。电影独特的影像语言和美学品格让它斩获众多奖项,收获了无数好评。

  林良忠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御用”摄影,是《归去》的摄影指导。他从上海的地域特点与城市风情出发,用取景框的视角看世界,用镜头表现人与景、男人与女人、阴与晴、夜与昼、明与暗之间的光影变幻,使影片获得了如油画一般富有质感的影像。该片为还原真实的生活状态,有多场戏借助于长镜头的表现力,拍摄时保持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在镜头的运动中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形成了影片独有的叙事节奏。《归去》的镜头简单连贯、节奏舒缓、意味悠长,注重人物活动环境的营造与细节的真实,叙述客观、冷静、克制,没有在情绪上做过多的渲染。虽然是在讲述社会痛点的话题,但始终以平和的语态娓娓道来,在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表演方面,几位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有着60年从艺经验的上海本地演员徐才根,以直戳人心的台词和内敛与爆发平衡有度的风格,表现出一个老年人的寂寞、无奈与酸楚。继《推拿》中的洗头妹小蛮之后,黄璐再次出演四川保姆,为观众带来一个看似平凡却处于矛盾中心、内心世界丰富、耐人寻味的角色。闻婷在《归去》中饰演女配角黄丽丽,她以对角色的深刻体悟及对上海风俗民情的了解,将一个上海小市民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鲜灵活跳,并因此荣获2017年纽约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提名。李品夆饰演的儿子周平曾是时代的弄潮儿,他有着上海男人典型的优雅、勤勉、顾家、温柔敦厚、明白事理的性格特征,但由于生活的重压与妻子的强势,给他的性格烙上了悲情、柔弱、谦卑、迁就的印痕,成了上海人所说的“三夹板”。李品夆对角色的复杂心理拿捏到位,角色的完成度较高。

  海派电影的积极尝试

  作为一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影片,《归去》没有将镜头朝向上海的摩天大楼、耀眼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人流与车流,而是在揭露社会问题、直击社会痛点的同时,展现上海老弄堂里最本真的日常生活、梧桐树荫笼罩下的街景、梅雨季节独有的氤氲湿润的空气与雨水滴落的声音。该片洋溢着浓郁的上海风情,表现出上海温润柔美的城市性格,形成了海派电影独有的美学风格,为弘扬海派电影传统、助力海派电影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个导演的电影里都能呈现不一样的上海,但要想讲好上海的故事,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最精通这方山水。1990年代末,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建亚根据张乐平三毛的漫画改编拍摄了《三毛流浪记》与《三毛从军记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这三部影片反映了当时上海的社会百态,以地道的上海风情及独特的艺术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为当年黯淡的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亮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建亚在影片中营造出了浓郁的海派韵味。颜雷对上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有着深切的了解与感悟,这才使得电影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丝丝入扣。

  上海这个城市里有着说不尽的故事,等待着电影艺术家们的挖掘和表现,上海本土的电影艺术家更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归去》的出现,是颜雷对海派电影创作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这对创作更多有关上海题材的影片,无疑也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赵建中)

 

  电影《归去》的创作追求与美学品格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雁回时》:女频叙事的低回与困境

  • 《扫毒风暴》:正义追猎中的时代镜像与生命重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