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王安忆的文学思想路线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王安忆的文学思想路线图

来源:文汇报2020-01-20 09: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几又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条汇纳百川的河流,每一条思想的河流都有地理、时间、空间、环境等多重意义的源头。

  本书所辑17篇文章,汇聚的是王安忆近半个世纪不同时期的心旅历程,每篇文章就像是一条不同的涓流。这些文章从王安忆的身世谈起,一路穿过绍兴、徐州、上海,走进新世纪,飞跃维也纳、巴黎与美国西部。王安忆将17篇文章分为四大部分,体裁各异,创作初衷不同,但总体上彰显了其个人文学成长过程的四个阶段,即从社会的求学者,到参与者,到阐释者,再到国际文学和艺术体系的融入者。阅读这些文章,就像是追寻王安忆文学思想的路线图。

  1986年,王安忆前往浙江绍兴茹家溇——母系祖居寻根。那时全社会刚走出革命年代,人们不再在亲情中划清界限,家族文化传承回归于传统轨道,社会“寻根文学”走向勃兴。寻根,某种意义上也是给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安放的精神原乡。另一方面,人就像棵树,越是渴望长成参天大树,越会强化对根的深深眷恋。对于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王安忆来讲,这次寻根的意义不仅在于梳理日渐消淡的血缘关系,还在于深入到改革前沿地带基层,亲身感受思想的嬗变涌动。几乎每个为王安忆提供帮助的当地基层干部,都会不知不觉地谈到正在推进的项目,摩拳擦掌,踌躇满志。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顺理成章地会传递到王安忆这样的个体。革命年代她曾像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凭一腔热血,委身苏北徐州文工团,后又辗转于安徽农村。知青经历给王安忆留下了深刻但并不美好的记忆,后来许多变成了文字,或者转化为她的创作灵感。当这段岁月终于熬到结束之时,“社会在一夜之间打开无数扇门,突然间涌现那么多可能性,简直目不暇接”。

  所有巨变,全因此前的未变。书写革命年代,作为经历者,王安忆自然信手拈来。虽然那时家里并未遭受太大的劫难,但全家人生活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小学同学董小苹则是被恐惧笼罩的一个重要缩影:从“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到后来父母被打倒,转眼便矮人三分。王安忆笔下的董小苹,与严歌苓笔下的何小曼(《芳华》里的女主人公)有着某些类似。倒不是说这两者有何雷同之处,而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基调往往大同小异。

  后来的董小苹变成“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外在表现,越来越直面现实,不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巨大的付出,为自己以及家人寻找一个苟安之地。也所以,王安忆感到,“她的每一个行为都给我以真实和快乐的感染”。另一个是她的内心,尽管她始终表现得小心翼翼,但“她从不去公共澡堂洗澡等,才透露出她埋藏很深的贵族气”。王安忆由衷感慨,“这一粗糙的时代将她改变得多么彻底”。

  1983年,王安忆第一次前往美国,见到了作家陈映真。对于刚走出思想长期禁锢的王安忆,她像许多年轻人一样热情地拥抱消费社会。对急于了解内地年轻作家思想的陈映真,眼前的王安忆对物质生活的热情超出了他的想象。用王安忆的话说:“在那时候,陈映真对我是失望的。”也正是遇见陈映真,“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

  王安忆写到自己作为中国文学的阐释者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写到自己与同龄人陈思和的思想对谈,写到对拉美文学崛起的深刻认识,写到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点点滴滴……一路走,一路写,但她并非单纯的记录者,而是充满理性,尝试用自己的思想去度量所经历的一切,甚至连维也纳这样高大上之地也没逃过她的批判。在她看来,这座城市所居的音乐高雅地位,未能全部遮蔽其市侩化。就国内文坛追捧的拉美文学,她对那个时代最“脍炙人口的语录”即“最民族的乃是最世界的”亦存质疑:“土著人的舞蹈登上了国际舞台,谁担任看客呢?”

  批判,是王安忆文学思想不断凝聚升华的结晶,但她并非为批判而批判。她从自身出发,然后又从社会返观自己,“再掉过头寻觅遗迹,重新出发”。她不惧世俗眼光,认为知青下乡后不是知青改变了农村,“中国落后的农村文化像汪洋大海一样包围了他们,吞噬着他们身上萌芽状态的现代文明”。谈到两年的农村生活,她对一些农民身上的陋习直言不讳,认为他们“绝没有那种无私博大的气质,他们太穷,贫穷实在是件很坏的事,人穷志不穷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是人穷志短”。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经历者,对于王安忆这种凌厉的批判,笔者感同身受,同时又深深觉得,许多短视行为,不只是知识性、传统性的,更是长期以来的劳动本质所决定的,毕竟几千年来他们经常面对靠天生活的太多不确定性。

  在王安忆所谈的年代,总有一些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良心底线。比如那个因一次工作失误而被辞退的保姆,尽管后来她的日子越来越不如意,但她并不愿受人怂恿而去“告发”她的原主顾。正因如此,那个年代给王安忆留下的不全是人性的恶,还有董小苹那样的真,保姆这样的善。

  寻找人性,讴歌人性,乃文学永远的主题。回溯王安忆的思想路线图,正是不断探寻人性的漫漫历程,这何尝不是所有文学工作者的上下求索之路?

[ 责编:石依诺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