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来源:云南日报2020-03-14 09: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钢

  云岭遗珍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委会同乐大村,距维西县城85公里,地处澜沧江东岸,海拔2210米。目前全村共有129户,586人。“同乐”是傈僳语“怒妥洛”的转音,意为“傍林近水的山坡”。据考证,同乐建村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村民均为傈僳族,主要姓氏有余、熊、蜂等。

  一家多宅的生活方式

  傈僳族谚语说:“怕病的人住在山头上,怕饿的人住在河谷里。”同乐村的傈僳族沿袭了“居山不居坝”的传统选址理念,按照居山、依林、临水的原则建村。同乐村里的房屋历史最久者已有190多年,而多数建筑则是三十四年前所建。

  同乐村傈僳族至今还保留着古朴的一家多宅式季节性游动居住方式,129户人家在本村都建有适应家庭生活要求的主要基地,这里体现家庭生活的全部功能要求,长久固定不变;村里有49户人家在本村下方临近耕地的河边建有旱地庄房和水磨房,作为适应山地庄稼耕作需要和粮食收储的生产基地;还有60户村民在村后雪山下的药材种植基地建有庄房,逐森林而居,适应种植药材、狩猎和采集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末,叶枝人民公社在澜沧江边分别给127户同乐村民分配了水稻田,于是同乐村民又在稻田旁的山坡上盖起了水田庄房,成为耕种和收储水稻的又一处基地。

  同乐村各家各户一般都有两三处庄房,这些庄房都远离本村。其中药材山庄房和旱地庄房主要为木结构的1层木楞房建筑,而水田庄房多为砖木结构的2层汉式瓦屋面建筑。同乐大村下方的山箐里有一条小河,在河上建有10多座木楞房式的水磨房。

  同乐村傈僳族一家多宅的生产生活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山地聚落从游动到定居的中间过渡形式,成为云南山地民族住屋文化的活化石。

  所有房屋面朝东方

  同乐大村129户傈僳族民居,集中建在一片坐北面南的山间坡地上,所有房屋统一面朝东方,依山势顺偏坡布局,一栋挨一栋,一栋托一栋,层层叠叠,错落壮观。同乐民居多属木结构井干式建筑,建房时一般不挖填土方,而是根据地基坡度的陡缓,先立几十根柱子,找准水平后绑上横木,铺上地板,继而在矩形的平面上,用相互交叉的圆木层层垛叠成房墙,所用圆木的梢径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一般为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约为4~5米),在圆木交搭处凿有槽口,每根圆木相互咬合紧密,以保证整体的稳固和不留缝隙,防御风雨渗入。屋顶上覆盖用楔劈法剖成的木板瓦,上压石块固定。

  两种民居形式

  同乐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楼式”和“落地式”两种,楼上住人,楼下搭猪圈,放鸡窝。有的人家还在院内单独建有仓库、厨房,并在屋檐下设有石碓、纺车、风车等用具。

  同乐村民居的主体建筑属纵向承重的木构架体系,无明显“间”的划分,大门一般设在向阳的端面,门前均有廊,先登廊再入宅,该廊不仅是内外交通的良好过渡,还是家庭和外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平面多作纵向划分为两间,外间为客房,设火塘,火塘上架铁三脚,在此烧茶煮饭用餐。里间为卧室,外人不经允许不得入内。

  同乐村民建房至今仍沿袭传统的程序,建房时要提前备料,并请尼扒(祭师)择定吉日,到时全村人都来相帮,房屋无论体量大小均当天建成。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柱、楞、梁等多用村后山上的云南松,屋顶的木板瓦则用高山上的云冷杉。榫卯技术尚未被采用,整栋房屋不用一颗铁钉,梁柱节点全用野葡萄藤、苦果藤或竹篾捆绑的方式联结。建房工具仅用斧头和砍刀。建房的尺寸仍用木匠自己的庹和拃来度量。

  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同乐村的傈僳族传统文化原始古朴,并得到较好的保护。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歌舞和傈僳族音节文字的主要流传地,至今当地还完整保留有傈僳族的原始崇拜和24部祭天古歌、麦秆编制和麻纺织技艺等文化遗产,村里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1位。目前,同乐大村所有民居都由当地傈僳族群众使用,村民对传统建筑和其他文化遗产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同乐村先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乐村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傈僳族传统村落,它充分体现了傈僳族居山、就林、临水的建村理念,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完好地保存了傈僳族山地建筑的传统风貌,是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和云南山地民族住屋文化的活化石,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李钢)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