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看看古人的“宅”艺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看看古人的“宅”艺术

来源:文汇报2020-03-16 1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建君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变多了。怎样“宅”出趣味?在中国古代,不少人其实“宅”得怡然自得。且看美妙的赏石为好静而宅的宋人带来几多欢欣慰藉,所谓“片石远山意,寸池沧海心”是也。原来,“宅”也可以成为艺术。——编者

  【玩物适情】

  将大山大水缩龙成寸,化整为零,或安放于庭院之中,或闲置于书案之上。文人的格调与趣味就在那静穆的片石细节中显露出来,又被精心留驻在了画面之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宋文化一方面是先秦、汉、唐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总结,一方面又是近世中国文化的开端。如果说唐代之前是以戎马天下的“武功”彪炳史册,那么宋代便是以崇文抑武的“文治”安邦治世。北宋文人相对安逸,又基于崇雅的观念,强调文才、学问、道德,宋代美学在崇尚理性的同时,又追求闲适,贴近生活,所谓“玩物适情”,便是追求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艺术化。宋代美学一改唐代美学天资纵逸的开拓张扬与高歌进取,从自然、人生的开掘,转而进入日常生活与内心情致的体会,转向对一花一叶、一沙一石的关注。在艺术表现上,宋代艺术不再强调辉煌灿烂的气势与激情,而是转向含蓄宁静、优雅平淡的日常情致。

  在宋诗中也可见一斑,大量表现日升月落、琐细平淡的日常生活,并从寻常物事中阐幽抉微,照见人生。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石、咏墨、咏纸、咏茶、咏饮食之诗,在寻常风物中找寻诗意与情致。宋代书画家米芾的《西园雅图集记》记录了“水石潺湲,风竹相吞”之处文人雅集的情景,而“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

  久在市井樊笼中,更加思慕山水自然。善于变通的宋人抚琴冥想与卧游,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笔走龙蛇且当作天开江山。孔傅云:“圣人常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姜夔亦有诗云:“千金买得太湖石,数峰相对寒崔嵬”。此中痴意,正如李弥逊所云:“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亦如庄周梦蝶,不知蝶之为我,我之为蝶?

  富有想象力的“城市山民”们耽于此道,将大山大水缩龙成寸,化整为零,或安放于庭院之中,或闲置于书案之上,足不出户,亦可相对卧游。王禹偁有诗云:“齐列幽斋畔,休藏古润滨”。曾几诗云:“窗中列远岫”。李弥逊《五石》序云:“置诸座隅,卧兴对之”。奇石如佳友,坐卧相随。宋人更将奇石置于书房几案之上,朝夕游目畅怀。《云林石谱序》云,赏石“小或置于几案”。《洞天清禄集》云:“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巖岫耸秀峰嶺嶔嵌之状,可登几桉观玩,亦奇物也”。据《云林石谱》与《洞天清禄集》记录,许多赏石如松化石、衡州石、虢石、清溪石、邢石、英石、襄阳石、小巧的太湖石等皆多置于几案间。如王十朋诗云:“予家雁荡群峰错峙,皆几案间物”。曾丰《余得石山二座》亦云:“二山流落初何在,新喜归吾几案间”。美妙的赏石为好静而宅的宋人带来几多欢欣慰藉,所谓“片石远山意,寸池沧海心”是也。

  石不能言,而文人的格调与情怀就在那静穆的片石细节中显露出来,又被精心留驻在了画面之上。画卷开合处,片石虽小,却如云烟舒卷,尽得自然之神采。一斑窥豹,足以想见宋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艺术格调,同时又在艺术中融汇生活情趣的表现。

  【以小观大】

  手中玩物与自然山川相结合,所思甚远,这是宋人审美理想的折射。赏玩之中,那种从容潇洒又体察万物的心态,直指人心与本真。

  奇石很早就纳入了人们的视野。据《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作为进贡禹王的珍品之一。稍后的《山海经》中还记录了百余处矿物奇石的产地。春秋时期孔子又将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后经魏晋之风的启迪,又受唐诗和禅境的深化,奇石既可以“以小观大”卧游山水,又能托情寄闲,广受历代文人喜爱。宋代赏石之风蓬勃发展,得之于文人雅士们的推波助澜。当时著名文人如范成大、叶梦得、陆游、杜绾、赵希鹄等都是藏石赏石名家。而苏轼、米芾则是中国赏石史上最个性昭彰、最富传奇色彩的大艺术家。

  苏东坡玩石随性而投入,形诸文字,颇多趣事。在他的《前怪石供》中记述道,他将黄州江边用饼饵从孩童手中换来的美石置于家中赏玩,“温润如玉,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苏轼善于把手中玩物与天地万物及温暖的日常相结合,所思甚远,这也是宋人审美理想的折射,正如他自己的诗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这样的心怀,又浪漫又广阔。

  东坡的藏石还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沉香石、石芝等。他首创了以水供养纹理彩石的方法,并提出以盘供石,后世文人多效仿之。东坡还就奇石鉴赏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丑而雄,丑而秀也。”关于丑而美的美学理念也被后人一再阐发。

  米芾更可谓“古今第一赏石名家”,他也喜欢丑石。在安徽就任无为军知州时,米芾初入官署,见署衙庭院中立一块大石,“状奇丑”,而“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立命仆从更衣长袍,整理帽冠,对着奇石下拜。苏东坡也曾对他收藏的一块雪浪石赋诗道:“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雪浪石石破天惊的形态,虽鬼斧神工亦不能办也。在东坡的基础上,米芾更提出“瘦、绉、漏、透”的赏石四要领,至今仍是玩赏太湖石的圭臬。

  宋代有名的文人,除了苏轼、王诜、米芾之外,痴迷奇石者还有许多人。后来宰相杜衍之孙、号称“云林居士”的杜绾,在文人赏石、玩石的基础之上,总结撰写了品石专著《云林石谱》,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载石品达116种,对每种奇石都说明其出产地区、采集方法,还描绘其形状、色泽,品评等第高下,在历代赏石界享有很高声誉。更加难得的是石谱中还对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绍,充满大胆的猜测和科学的思维。

  宋人在赏玩之中,那种从容潇洒又体察万物的心态,直指人心与本真。朱熹所谓:“见道无疑,心不累事,而气象从容,志尚高远”,正是在雅玩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素以为绚】

  文人画家道法自然,心之所向,由赏石藏石进而画石,笔意纵横,参乎造化,更在写实的表象之下,追求抽象之美、书法之趣与人文之思。

  文人士大夫的心态,由唐人之外拓转为内省。宋代文人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文房雅玩之中,也成就了赏石文化的第一个全盛时期。由于宋代文人的完美主义与精致作风,赏石的喜好在朝野上下迅速风靡。他们既欣赏奇、美之佳石,也收藏怪、丑之顽石,无论是太湖石的瘦漏透皱,还是雨花石的温润莹澈,都照单全收地进入审美视野。所谓“君子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贵在不执意、不沉迷,在奇石上倾注自己的理想人格,发抒心志,一寄幽情。由于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在山石的具体画法上亦趋于全面,勾皴点染兼备。奇石形象渐渐从人物画或山水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画面主体或独立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兼赏石名家还是苏轼与米芾。

  苏轼将收藏的奇石边图绘边吟咏,如“雪浪石诗”“雪浪斋铭”“双石诗”“壶中九华诗”等。他似乎对雪浪石甚为偏爱,认为该石有孙知微的水涧奔涌图之貌,便将书房题名为“雪浪斋”。我们仍有幸看到他在定州所得的黑色雪浪石,乃在乾隆时被重新发现,置于定县众春园内的。而其独立的图像,早已刻入《素园石谱》。乾隆追慕东坡之风雅,命内阁学士张若霭绘成《雪浪石图》轴,画面知白守黑,姿态横生。乾隆亦欣然提笔:“雪从天上降,浪从海面生”,可见图绘形神俱佳,充分反映出宋画写实的特点。

  苏轼本人留下的唯一绘画真迹也是关于石头的,即《枯木怪石》图卷。画面上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清奇盘曲状若蜗牛。全图以苍劲跌宕的墨笔出之,平淡中含有清高沉郁的韵致,正如其胸中盘郁也,不施丹青而脱略形似。

  运墨而五色具,也正是宋代美学崇尚的简素之美。《李师师外传》中有一段描述颇为动人:“帝尝于宫中集宫眷等宴坐。韦妃私问曰:‘何物李家儿,陛下悦之如此?’帝曰:‘无他。但令尔等百人改艳妆,服玄素,令此娃杂处其中,迥然自别,其一种幽姿逸韵,要在色容之外耳。’”那一种由内而外的“幽姿逸韵”,相通于文人墨笔“素以为绚”的大美。子曰:“绘事后素。”不施粉黛而顾盼流美的神采颂简素之雅,顺万物之道。

  在崇尚写实的宋代,东坡更提出观士人画如同阅天下马,取其意气而已,重要的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个性化的旗帜已然得到张扬,其高逸简率的笔墨形式亦直接开启了元风。文人画家道法自然,心之所向,由赏石藏石进而画石,笔意纵横,参乎造化,更在写实的表象之下,追求抽象之美、书法之趣与人文之思。

  米芾的个性更加来得极致。他鄙视流行的程式,不屑于严谨刻板的绘画技法,喜欢不可复制性的东西,行为亦出人意表。“米癫拜石”的传闻轶事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据说他自己也画过《拜石图》,真迹早已不传,只留下倪瓒的题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癫名不虚得。”后世画家感念其痴,绘制了大量的《米癫拜石图》。如上海博物馆藏吴伟的《人物图》卷中,就有一段精彩的米癫拜石场景。清代海派名家任熊等人亦描绘过《拜石图》。现代大家齐白石也创作过这个题材。甚至其轶事与形象已融入到园林景点之中,像苏州怡园的“拜石轩”、留园的“揖峰轩”、颐和园的“石丈亭”等等,都来自拜石的典故。

  在宋代的赏石作品中,单独以石峰为主题的绘画当属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最具代表性。其画法承袭五代花鸟画家黄筌“黄家富贵”的风范,用精雕细刻的写实手法,描绘一块势若虬龙的太湖秀石,石顶上蓄一泓池水养植异卉,石上赵佶亲书“祥龙”二字,并题诗云:“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虽然以素朴的水墨为主,呈现的则是皇家园林典雅雍容之气质。

  《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宋人顺天地时利之宜,识阴阳消长之理,是难得兼具文艺情怀与科学精神的,他们既是写实家又是理想家,在看似不经意的雅玩之中,为后世树立百代标程的审美规范。表面波澜不惊,内心灿烂光明。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 责编:石依诺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毛夫国:一只猿的“进化”寓言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