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宋瓷,为人类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宋瓷,为人类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来源:解放日报2020-04-04 08: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许晟

  为什么日本历史学家认为“宋瓷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器物”?为什么有人说宋瓷是中国美学的巅峰?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宋瓷这么美,你却一直看不懂、也没机会看清楚?

  如果你心存疑问,那么《遇见宋瓷》会给你一个看懂宋瓷的机会。

宋瓷,为人类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宋瓷,为人类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宋瓷,为人类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遇见宋瓷》是作者许晟对顶尖宋瓷片做的一份“审美报告”,在“侵入式研究”宋瓷6年后,他独辟蹊径,把宋瓷片当作“美学教具”,给读者上了一堂规模盛大的美学“进修”课。在B站的直播分享会上,许晟这样说道:“欣赏宋瓷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在连接古今的色彩与质感里寻找人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丢失的东西。”

  眼睛是需要训练的

  今天想分享的是我写的一本关于宋代瓷器美学的书,宋代瓷器的碎片是主要内容,审美是观察的视角。

  之所以要用碎片有三个原因:第一,宋瓷的美感最重要的就在于它的色彩和质感,尤其是高档宋瓷,碎片可以放大拍摄,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细节。第二,要想展示宋瓷里重要的单色釉类型,包括每一个窑厂的瓷器,只有用碎片才能区分出来。第三,顶尖的宋瓷实在太过稀少。不要说完整的器物,就连书中的许多碎片本身都是极其难得的,有些碎片根本就没有相对应的完整器物存世。要把宋瓷最好的部分聚集在一起,除了用碎片的方式也别无他法了。

  这也是我希望这本书做到的,让读者们一次性看到宋瓷中最好的部分。本书按瓷片的类型分成不同的章节,并对每个类型和每一片样本进行了介绍。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实用性的话,也许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色卡,因为眼睛是需要训练的。如果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觉经验能让读者的眼睛变得更敏感、更挑剔,就再好不过了。

  以前关于宋瓷的书大多是从陶瓷的历史或考古的角度去写的,而这本书是从美学的角度展开的。书中呈现的审美,和我们今天的审美是一致的,本质上有很多关联,它最终谈的是美学,或者说谈的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一种材质。宋代的瓷器在当时是新兴材料,代表了工业和技术的水平,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气息。宋代的时代精神,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宋瓷里,我们如果理解了宋瓷,也就能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

  一般来说,我们说的现代美学,是现代主义艺术美学的简称,从19世纪末的印象派绘画开始。它跨越了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包括经济、科技、法律、政治、文学的所有方面。这种现代精神,包括人的独立思考、思想与宗教的分离,和对进步的价值观的认可。今天我们都会觉得进步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要求,但这是现代主义思潮带给我们的一个习惯。在现代之前,一般我们不太去强调进步这个东西。

  宋代本身也是一个强调进步的社会形态。因为从唐代到宋代有很重要的转变,整个社会从贵族社会走向了市民社会。所谓的贵族社会,最简单来说就是姓什么很重要,但到宋代就不那么重要了。然后是科举考试,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就考诗歌,它有一种贵族社会的意识形态在里面:诗歌写得好,代表你气质好,代表你做其他事情就没有问题。宋代的科举考试,除了诗歌,还会考政论,它更在乎具体的思想。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它的考试比较实用。这种实用主义其实是建立在一种现代性质的分工上,包括整个人的意识形态基础上。所以说会形成宋瓷的美学,是跟整个社会的变迁有关系的。

  情感上有了连接

  很多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问我:为什么瓷器开片的形态会不一样?

  开片是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率不同,里边这层叫胎,外面这层叫釉,它们两层在同样的环境里,热胀冷缩的程度不一样,比如说里面这层胎的热胀冷缩程度更高,有的时候它就会把面上那层釉给拉开,有的时候也会让表面的釉跟着紧缩后被挤压。所以有些开片是拉伸出来的,有些开片是挤压出来的。每一片的密度、厚度,甚至一些非常微小的化学元素的不同,导致开片的程度或者形态都不太一样。

  细长开片比较少见,似乎釉面更加绵软一些,有一种刚中带柔的感觉,线条的转折不是那么的强烈,它是拐着弯的,有弧度感,也有一种绵长的感觉。

  还有一片开片很像叶脉,它黑黑的,比较粗。在书的图片里面,更加能看到这些黑色的线条,还有点发黄的感觉,转折感很强。开片本身也反映了釉面的一种气质。

  那为什么开片的颜色会不一样?现在的确没有特别量化的研究,但大概的原因是,每个开片的保存环境都不一样,空气、水或泥土里面,不同的杂质进去后,会跟开片的横截面里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元素不停地流失,又不停地沉淀,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状态。但这个过程特别长,七八百年,甚至千年。

  具体来说,偏红的开片,是因为里边残存的铁元素比较多;偏黄的开片,是铁元素流失后,还稍微留了一点;纯黑的开片,一般认为是没有铁元素,在非常多年的浸染后,形成了一个比较紧实的状态,所以每一片都是命中注定。

  我最早发现的一片,是那种星光式的,它的底是一种紫色,上面有些星星点点,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好像通过它,可以看到满天星星。看到这样的瓷片,我感觉穿越了遥远的时空,想到了那个时候的人,他们看到的满天星也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差不多,突然就在情感上有了很深的说不出来的连接感。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开始。

  很多瓷片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去看,都不一样,有时候你心情不一样,好像看到的也不一样。这么说有点悬,但是我真的看到一片,觉得是蓝色,下次去看的时候会觉得怎么比我印象中的颜色深一点?很微妙。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凝视,看完书里的文字,大家就对宋瓷有了基本的了解,书里的图片很耐看,也挺适合看着发发呆的。虽然大家手上没有瓷片,但是希望这本书能够还原我在看瓷片时的那种感觉,把它们捧在手上很仔细地看,每次都能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一种记忆中的完美

  重点向大家介绍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是指由南宋皇室投资建造,并且直接管理,专门烧制祭祀器物和皇宫生活用品的窑厂。窑厂的地址有两处,一处名为“老虎洞”,一处名为“郊坛下”,都在今天的杭州市内。这两处窑厂烧制的器物也被统称为南宋官窑(简称南官,或者官窑)。简单来说,它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最高水准。

  其实,南宋官窑最初是在努力恢复北宋灭亡之前宋徽宗时期最好的汝窑的样子。汝窑是一种记忆中的完美,官窑对它的复制,也是出于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可是,原料不同,气候不同,匠人不同,心境也不同了。无论如何,汝窑的完美都无法被复制。它就像逝去的时光,再也追不回来;也像逝去的故国辉煌,无法重现。

  南宋对北宋的追忆以及南宋官窑对北宋汝窑的追忆,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器物像南宋的官窑那样,从做工、材料、到成品、气质,从内而外都弥漫着对求而不再得的过去的追忆。也许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回忆,但并不是每个王朝都有。

  它诞生的过程也总是被无尽的失败包围着,再也没有工匠能体会到如此确切的、用接近祈求与牺牲的方式,去换取美的过程。如果说汝窑诞生在完美的时代,那么官窑就诞生在一个充满残缺的时代,但它因此获得了某种遥遥不可及的、崇高的忧郁。

  南宋官窑无法复制汝窑的天青色,就转而将粉青色作为最高的标准。粉青是一种蓝中泛青的感觉,几乎只用于形容南宋官窑和龙泉窑。这种粉不是粉红的粉,而是一种轻盈、透明、温润的质感。我认为,这是穿透人间百味之后,有了沧桑感却仍不失典雅与娇贵的粉青。

  表里如一是高级美感

  其实,最好的艺术品,不是因为它们技术复杂,也不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所谓的美学上的观念,而是因为它们对美的高级追求,同时它又非常清楚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复杂技术去实现它。

  其实你要知道什么是美感的话,你就去看战斗机,为什么看战斗机?首先,战斗机对速度、性能各方面有非常明确的追求,同时它的设计从内而外,从发动机到外形,从流体力学到怎么能挂更多的炸弹等,战斗机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不是多余的,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所以,它的工艺极其高级。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战斗机好看,就是因为它的好看特别地表里如一,会带来一种高级的美感。

  宋瓷也是这样的,它有非常复杂的技术,但是它不是为了炫耀技术,而是为了表达或者就是为了实现那一点点微妙颜色的观感。低档一点的瓷器就像普通汽车,跑得快点慢点,设计多一点少一点,影响不大,所以,普通汽车的设计可以千变万化。但如果到了赛车的层面,就基本都设计成一个样子了,标准高了,表面的花架子就不能有了,这时候,美感就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东西了。

  顶尖的宋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没有任何具体的纹饰,也没有任何华丽的造型,看上去都十分简洁,它们的美集中在两处,一个是色彩,一个是质感。在瓷器发展的历史中,只有宋代的高档瓷器对简洁的美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也只有宋代的高档瓷器是以不计成本的方式,以最苛刻的标准追求最好的色彩和质感。它们不是作为工艺品被制作的,而是作为当时最前卫的艺术品被创造的。色彩与质感是最抽象的,也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它们的美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我们身边的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色彩与质感,即便是看不见的东西,比如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感觉,也常常被人们赋予色彩和质感。就像热情一般是红色的,忧郁一般是蓝色的。

  对每个人来说,宋瓷的美都是陌生的,但又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它们就像是一首首从未被听过、却被期待已久的歌,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分享某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或者生活中某些难以说清的部分。它们就像宋人站在人类的角度,对这个创造了人类的世界写了一首诗,或者发出了一声感叹。欣赏宋瓷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在连接古今的色彩与质感里寻找人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丢失的东西。那是一种单纯的爱美之心,或者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天然存在的精神性的联系,一种人在自然的宠爱之中所获得的温暖与骄傲,宋瓷的美是基于这种联系而诞生的,在今天又成为人们找回这种联系的线索和依据。(许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