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抖音手艺人,让传统文化“抖起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抖音手艺人,让传统文化“抖起来”

来源:新华日报2020-05-14 10: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 洁 徐 宁

  你会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看一个篾匠编箩筐吗?可能不会,可当他们架起手机、调好灯光,走上屏幕,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为他们点赞。

  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只是用了不同的手段,就让传统手艺成为人人追捧的新时尚……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不仅拉近了传统手工艺人与普通人的距离,也让“活化保护”成为真切的现实。在现代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那些从记忆深处走来的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返国人的日常生活。此时,你是否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是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传承方式的巨大改变,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抖起来”,文化传人变达人

  篾刀轻轻一钩,再用力猛拉,“啪”的一声,一根完整的竹子被剖开,数百万围观网友中不断有人给出“这真的是势如破竹”的高赞;穿插、交织,一双粗糙的手与竹翻飞,稻谷筛子、竹篓、竹果盘等老物件古朴而精致地出现在镜头前,“好漂亮,我也想要一个”,这样的留言并不鲜见;而观看完他用竹子做洗锅刷的全过程,“90后”更是由衷敬佩:“老师傅真的有两把刷子”……

  年近半百的浙江篾匠师傅潘云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架起手机,拍下砍、锯、切、剖、撬、编等竹编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会如此受欢迎,不到一年时间,他的抖音、快手上粉丝加起来已过百万了,他拍摄的157个短视频中,单个的播放量甚至已经高达1700万。

  在成为“网红”之前,潘云峰已20多年不做这一行了。过去浙江农村日常用具多为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房屋、床铺、躺椅、桌子,小及竹篮、淘箩、蒸笼,甚至连热水瓶壳也是竹编的。然而潘云峰苦学4年,才干了不到5年,篾匠生涯就戛然而止了。

  “最早淘汰的是晒稻谷的篾垫。”潘云峰说,过去金灿灿的稻谷在篾垫上铺开,散发着丰收的喜悦,但是后来有了水泥之后,人们直接在地上浇一个地坪就能晒稻谷,还不像篾垫每年都要修补。

  第二个被取代的是箩筐。箩筐再轻,也不及蛇皮口袋,往兜里一揣,走哪跟哪。

  上世纪90年代,塑料制品对农村的渗透,给了篾匠手艺最后一击。无活可做的潘云峰只得下山,另谋生计。采石油、干宾馆、做沼气池、在养殖场养猪……时隔20多年后,借助短视频,潘云峰重回老本行,完成了一次人生逆袭,让我们看到了本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国传统手工艺被新时代“唤醒”的一个截面。

  一直曲高和寡的“老手艺”,尽管国家出钱、出政策扶持,却大多处境艰难,直到它遇到了互联网短视频平台——这位跨界而来的“盖世英雄”。

  据不完全统计,在快手平台,有2万多个像潘云峰这样的手艺人在“复出”。在抖音平台,搜索关键词“手艺人”,也可以找到多个相关话题,其中#手艺人#的抖音话题下的短视频高达15万个,播放总量达51.9亿次。

  “感谢我的每一位粉丝,是你们帮闻叔的油纸伞重返历史舞台,你们才是伟大的!”在油纸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闻世善的抖音账号上,这条《感谢你们》的短视频被置顶。世界上最古老的油纸伞,搭乘上互联网之舟,它的影响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对此,抖音粉丝数高达84.3万、累计获赞1029万的“闻叔”也感叹:“自我学做油纸伞30年来,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心过这项技艺!”

  互联网与短视频赋能传统文化,令文化传人变成文化达人,身份的转变,带来方向的转变,他们从一种古老技艺的传承者,变成一种文化IP的传播者。

  让“老掉牙”变时尚潮牌

  比起线下那些无人问津的民间工艺,这些老掉牙的传统技艺为何能在短视频平台上变成了惹人喜爱、特别是青年人推崇的“潮牌”?

  好看,是南京95后设计师刘馨“沉迷”于这一类短视频的最主要原因。

  去年,刘馨接到了一个全屋设计的活儿,在沟通中,四十岁左右的男女主人都明确表示对新中式装修风格的喜好。在上网寻找灵感的过程中,刘馨无意中刷到了一个讲述汉服匠人的短视频,素净典雅的服饰色调,繁复考究的纹饰样式,加上制作者颇具情怀的讲述,刘馨一下子感受到了一种东方韵味的美。

  成功设计出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套新中式房子,刚入行的刘鑫收获的不仅是职业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她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开关,从苗族的蜡染到金陵的织锦,根据她的喜好,大数据正源源不断地向她推送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人。

  好玩,是短视频赋予传统手艺的另一个新属性。36岁的皮影演员晓爽在抖音发布的一段哪吒和龙王三太子发生矛盾的皮影戏收获了80万点赞。“我正在海里洗澡呢,那龙王三太子上来打我一拳,这么大一条龙打小孩……”东北腔的哪吒一边吐槽,一边用丰富灵活的肢体动作回应,随着“蹦次蹦次”的节奏,哪吒和三太子打了起来。“皮影不是真皮,是真的皮!”笑得前仰后合的网友们纷纷感叹皮影戏“抖”出了新生。

  在短视频平台上,木匠群体因为可以制作的物件相对宽泛,尤其受欢迎。而在这群人中,经常带着孙子一起出镜的“老金”更有自己的绝活。80后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只铁皮青蛙的存在。上足发条,它就在桌子上蹦蹦跳跳前行。而“老金”的撒手锏是行走的木头,它用原木手工制作的小鸡“出笼”后,可以顺着倾斜木板一步步前进。这个利用物理原理,实现如诸葛亮“木牛流马”效果的小物件让围观的人感到神奇,不断有人发出疑问,也不断有人加入揭秘的队伍,基于“好玩”,聚拢的人群不断增大。

  短视频平台不仅让这些传统手艺有了更多展示平台,也让这些手工制品从艺术品向产品过渡,走进寻常百姓家。

  潘云峰制作的竹锅刷已经卖出了上千把,“主要是我一个人做不过来,不然就是有一万把也不愁卖。”从小好动,喜欢搞发明的潘云峰卖的锅刷是经过他改良的。过去农村烧的都是大锅,因此锅刷一般都是25厘米长,考虑到现代都市人用锅的尺寸,他先把锅刷的长度缩短到20厘米,然后再把从网上购买的不锈钢配件打孔穿绳,一个可以挂起来的不锈钢把手小锅刷就应运而生了。

  好看、好玩、好用——无论是藏身山沟里的老篾匠,还是隐遁于市井中的皮影艺人,经过抖音、快手的洗礼,都对传统工艺如何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有了共同的默契——他们将专业与趣味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跨界体验,将传统元素赋予当下生活的场景运用,降低了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也就让观众从看客成为粉丝,进而塑造社群让观众成为“潮牌”的拥趸和潜在消费者。

  “非遗成潮”背后是文化觉醒

  好看、好玩、好用这些表层体验背后,“非遗成潮”有着更为厚重、幽深的文化动因。

  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自带IP属性,它是时间的积淀,是凝结千年的心血智慧的结晶,所以天然具有变“潮牌”的基因,尽管跨越时空的距离,却能与当下的人们发生共情。

  从广西北海到江苏南京,魅力非遗消融了1800公里的物理距离。“一只热爱绒花与南京绒花的小咸鱼”,这是1998年出生的Nini在抖音号“喜乐绒花”上的自我标签。生长在广西的她,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南京绒花,并从此爱上这个来自江苏的非遗。她用仿绒花开始练手,到了绒花最为重要的“勾条”环节时,她千里迢迢跑到位于南京甘熙故居的绒花工作室,天天泡在那里看小姐姐们做手艺。在Nini看来,南京绒花美在花形外放、颜色细腻,更美在手艺人的耐心和坚持。如今,Nini经常会在抖音上推出一些绒花教程,成为热爱非遗的年轻朋友们又一个交流平台。

  土生土长的辽宁人薛淑萍是传播苏绣文化队伍中的一员。着旗袍、唐装入镜的她,在短视频平台常与人分享苏绣的精妙技法。“云教学”的受欢迎,是中国青年一代亲近传统文化的投射。

  “看人做手艺真是极好的解压方式!”手机前的观众这样吐露心声。和李子柒带来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不同,手艺人短视频如此受欢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做一事、过一生”的工匠精神给现代社会吹来一股清新、质朴之风。

  潘云峰说,“老东西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如果只想赚钱的话,就会失去手艺人的本心!”慢工出细活,既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掣肘,也是工匠精神的珍贵之处。只有经过经天累月的劳作,十几道甚至是几十道工序一一打磨,普通的一个蚕茧、一颗果核、一块泥巴、一根木头,才能成为承载着缫丝、核雕、泥塑、木刻等文化情感的符号。

  短视频改变的不仅是一整套手工艺系统,观众从单纯地欣赏已经制作好了的成品,到可以全程围观制作过程,获得了对“岁月静好”的真实体验。

  绝活儿其实来自生活。在各种手工艺的创作中,一种叙事风格的短视频点击量尤其高。在“山村小杰”的视频里,在他给女友子墨自制的木制洗脚盆、取暖器、竹包中,人们看到了最朴素的爱情模样;给用手捋头发的妈妈做木梳、给赤脚在田地干活的爸爸编织草鞋、给不停翻口袋找东西的奶奶自制小包……打开“山村,小木匠”的作品,孝亲养德的中国传统美德像一股暖流撞击现代人的内心。美丽山村、质朴情感、手工制作的叠加,是这类短视频的共同特征,其流行的背后是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人群,在大数据时代不停奔跑之时,对于纯真美好生活的心灵回归。

  “这些老手艺勾连着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也贯通着人们对‘民间’的审美认知。”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国源认为,民间工艺植根于自己的“乡土逻辑”,是民众在乡土生活场域中的一种“美”的创作传播活动,它属于民众自己的文化。“这种民间审美以‘情’为主,突出了‘人’和‘人性’,具有一种穿透世情而至本真的价值,而这恰恰是‘文以载道’的正统文学较为缺失的部分。”

  步入21世纪20年代,文化觉醒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非遗成潮”的更深层原因。全球化让中国人全方位与世界接轨,其民族元素也在全球化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世界时,迫切需要一种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当他们寻遍身边所有精神文化元素后,蓦然回首,发现正是那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却又纯中国化的叙事方式,才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先锋标签”,正是在此背景下,“传统”才有了走向“国潮”的底气和面向世界的勇气与动力。(陈 洁 徐 宁)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