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喻恩泰:与角色握手又告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喻恩泰:与角色握手又告别

来源:北京日报2020-05-26 11: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吕彦妮

  电视剧《清平乐》播出过半之时,槐香正盛,剧中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在故事中的命运,却要接近尾声了。

  2020年5月1日,晏殊的扮演者——演员喻恩泰在社交媒体上罕见地高频发言,一天之内更新两次,都是为了这个与他并行了数月的角色的即将“下线”而表。他以两首词怀之,一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一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皆出自晏殊之手。

  这是喻恩泰的方式,以古达今,由彼及己。只是,不出所料地,这样一番通透地与角色握手又告别之后,他再度隐遁回了自己的世界里。

  很少有人会知道,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背后的喻恩泰,这许多年里,都在如何构建着自我的疆土。带着“什么是他所弃,什么又是他所欲”的疑惑,我们拨响了一通电话,电波连接的另一头,是身在千里之外的他。

  《清平乐》里饰演晏殊。

  “自给自足的应变”

  五月的拉萨,日光灼人。喻恩泰因为曾有过的眼疾留下的忧患,不敢过多让双眼暴露在强紫外线下,偶尔在房间里也会戴着墨镜,默默地看着窗外。反倒是天黑之后,他方能坐在沙发上坦荡地看景,看更久的时间。

  他的窗外,就是布达拉宫。“我现在和你说话的时候,就正面对着它,再后面是一座山,云慢慢地飘……”喻恩泰的语调和缓柔荡,饶有兴致地与我讲起拉萨的天象。他已经在这间屋子里住了一段时日,并不是纯然的休假,也不完全是工作——“我在练台词”,用一种并不是生来就属于他的语言。他在练习,“我要练到让别人觉得我是生在那个地方的人……这个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我很喜欢它,我觉得它是我应该做的……”

  他在争取一个自己钟爱的角色。“争取”这个词是笔者的总结,并不是他说出来的——之所以要这样强调一个看起来无关大碍的措辞的出处,因为很多误解就是从这些看起来脱口而出的描述里产生的。事实上,许多年里,喻恩泰都活在大家对他的“误解”之中,与之相伴的印象总逃不开“隐士”“超脱”这般神秘的字眼。你难道不算是“隐士”吗?“我不是。我在滚滚红尘中挣扎,从未离开。”

  “仙风道骨、与世无争,这都是我给你的错觉,所以你才会问我,是不是很多事情与我无关,或者,表演是不是不能满足我,这是你对我的拔高和美化。”喻恩泰循循善诱,不是辩解,其情更接近于我因着什么不适焦急地去找他问诊,他耐心地给我开了张方子。

  世事对太阳之下的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人之所以各有异,全因为处之待之的方式不同。常常,很多次,喻恩泰会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靠着窗睡着,总是午后,醒来的一刻,只觉背后微麻,发热,稍有汗,就是在那个瞬间,他明显地感到“肉体对生命荒诞感的强烈反应”。“然后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待这么长时间?我为什么这事不做,那事不做,我怎么在做这样一个毫无意义的事情?”

  荒诞。在我们两个多小时的谈话里,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的,我的观点是世上无一物不荒诞,我经常就这样被我自己荒诞醒。”

  “如果你问我要去荒岛带什么书或音乐,我不需要,带脑子去就行了,空想一生就行了。的确,我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应变。”

  “表演真正的秘密……”

  他是一个演员,表演依旧是他“非常热爱”的事物,完全能满足他,也给了他“很多快乐和收获”。他并不意图将自己抽离之外。

  和喻恩泰谈话,渐入佳境时,你会贪心,想知道更多,只怨时间过得太快。他像一棵参天大树,根系牢固,枝蔓错综,顺着一条分叉走下去,满目枝繁叶茂;又像一垄田地,永远都在丰收着自己,你若运气足够好,进入其间壮游一番,随手捡拾都能撑到肚歪。他因为拥有,所以慷慨。

  他说,好,那我们就谈谈《清平乐》。

  眼神,这是他塑造晏殊——或者说塑造几乎所有角色,极为在意的事物之一。眼神不是可以演出来的,“不是指你的眼神通过某种科学或非科学的训练,达到一种呆滞的状态,然后勾勒出了一颗粗犷的心,不是这个意思。”眼神是——“你去过一个这样的地方、经历过这样的事,或者你看过古代人的老照片、你想象到的事物,你把它们放在心里,再重新通过眼睛传达出来的神色……”

  《清平乐》拍到尾声时,喻恩泰自然地瘦下了7.5公斤,本来正好合身的衣服都松垮了,“但咱们就没改过衣服,因为只要你眼神对了、内存对了,你身上衣服怎么穿,它都是合身的。”

  还有肤色。除了早期给小皇帝上课的戏,上了贴近原本肤色的正常粉底之外,后来的戏,喻恩泰一概不上妆,就用他自己的皮肤,“因为我脸上有正常的皱褶和一些色素沉淀,化妆老师说了,这就是最好的真实。”

  表象之下,塑造角色的另一重机关,在于精神层面的契合,这事关观念、经验与一些偶然的天成。

  后来被观众与业内同行一致称赞的一场雨中漫步吟词的戏,本来在通告表里是没有的,是在现场临时要加上的,这要求喻恩泰要现场独自走过一条庭中小径,一边摇晃手中卜卦的竹筒,一边淋雨,一边吟唱起那首《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可是现场又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来教我,那我唱什么?曲调是怎样的?没有人给我答案,我只得马上动用我的内存。”喻恩泰复述这一段故事的语调,抑扬顿挫的妙。

  他想,宋朝的音乐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他想起多年前自己在敦煌游历生活时,曾听一位音乐家朋友讲起,曾有宋朝的乐谱被从敦煌挖掘出来过,他赶紧找来照着弹出来一听,“你知道弹出来是什么味儿吗?很流行的味道,是日本能乐。但是我能按能乐这么唱吗?我不能。于是我自己折中,哼了一个若隐若现,两边都可以去够一够的曲调。”那场戏,一个长镜头通贯下来大约一分钟,纯即兴的表演,就这样,永远地被留下来了。

  “它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如果通告提前5天告诉我,我准备起来,又是另外一个东西。通告是偶然的,表演状态是偶然的,反正你来了,我就偶然地去撞,撞到什么是什么。”喻恩泰将这场戏的浑然而成,总结为是“内存”与“荒诞”的结合。有依可凭的是他过往的“内存”积累,像一条串绳上的珠子,被他在那一刻调动摸索到了;“荒诞”的则是这种突如其来,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几年前,在一档谈话节目里,喻恩泰受邀与窦文涛、许子东一起谈莎士比亚和戏剧表演。当时许子东曾经提到过一个说法,大意是,世上所有角色,不外乎两个:一为哈姆雷特,一为堂吉诃德。

  那么,喻恩泰是哪一个?“都是,我一定都是。我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单一的角色。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可能同一天内也会有两种角色,每个人早上起床,到他晚上睡觉之前,他这一天的血压、血糖,甚至他的智商都是有变化的,人这一生也是一样。”

  我们说到了“一生”。这个话题太大了,但喻恩泰还是接住了。

  “你看,注定人生是一场悲剧,痛苦和悲伤是必然的,反倒是乐观、幸福、快乐都是暂时的。世界上没有一部作品名字不叫《红楼梦》,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在怀念美好,而且它注定终将失去,……十几年前,我就给我自己说清楚了,表演真正的秘密、真正的表演的眼,最大的主题,就是两个字:悲悯。所有人都是可怜人,我们自己也是。”

  历史大剧《大秦帝国之纵横》里饰演张仪。

  “我陪伴过了他们一万年以上的岁月”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喻恩泰活在两种状态中,一边是对自己极度满意,“我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一瞬间,很庆幸,很满足,很欣慰”;但转瞬间,他就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里,那里头尽是“煎熬”“难过”,还有“荒凉”。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一盘棋,人生是流动的混沌。

  为了能在这种变幻中,获得更多“内存”;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一点找到自己所有疑惑的问题的答案,喻恩泰决定做一件重要的事。

  一年多前,他开启了一个纪录片项目,受访者是中国境内年近百岁的老人,“平凡人”。这个项目无关任何他本人的“人设”建立,也不是专为哪一个平台做的节目,它是纯公益的,首先是为了记录,为了不忘记。

  与既往已有的口述历史型纪录片又有不同,喻恩泰作为采访者,全程参与其中,陪伴老人的生活,引导他们,与他们攀谈。往往,一个老人的记录,需要提前做功课、打前站,拍摄至少两到三次,多个机位,全视角网罗,有现在,也有过去。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共寻找到并拍摄了超过100位老人,范围遍及江浙与中原多省。

  有不少纪录片拍摄,就在他拍摄《清平乐》期间同时进行。他要抢时间,他要和时间抢这些老人。整个纪录片团队就被安排在他的剧组驻地,他的房间楼下就是剪辑房。没有通告的时候,他就去采访拍摄横店附近地区的老人。

  有时候早晨五六点出发,跟着老人们生活一个上午,聊天,中午之前完成纪录片拍摄,再赶回剧组开工。有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也不觉得太疲惫,更多的,还是一种神奇的荒诞感。

  这一次的荒诞在于,在爷爷奶奶们面前,他是小朋友,他们会教他种地、带他喝酒,给他展示自己的生活,给他讲各种各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谈的恋爱、饮过的酒、怀念的女人、跳过的舞、去过的国外、开过的车、坐过的飞机、经历过的战斗……”他在他们面前“撒娇,啥都来”。然后从老人家出来,上了车,回到剧组,穿上戏服,他要开始“装老年人”——晏殊后期的朝堂戏,大多是中老年的状态了。

  有一天他在那里,环顾周围,“那么多老年人占据了大半个朝堂”,其中不乏真实的年迈的老演员,但还有一些与他年龄相当的同学,甚至师弟。

  “我突然心里一种茫然,我还没好好地成长和好好地在这条路上行走,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幼年或者青年的演员,怎么突然一下所有人都成了老年人?而且真的是,工作人员把我们都当老年人,中间导演喊卡,一下子停下来,马上所有人搬凳子上来给我们。”

  有时候事情又会倒过来。他要先拍戏,拍完再去采访老人。他脱下戏服,把头上的发胶洗掉,头饰取下来,他会跟工作人员说:“你看我刚刚自己假装老人,现在我们要去见真正的老人了。”

  扮演带来的交错与怀疑感,与他真实地和那些衰老了的生命撞击后带来的对老的感受,对照出了一种荒诞。“你被别人当成老演员、老艺术家了,而我只有在这些老年人面前,才能够有资格被称为一个孩子。”

  “跟我的这些95岁,甚至105岁的老年朋友在一起时,我真的从来没有觉得他们比我老很多,他们旁边有时候还会有一个小朋友,张罗这张罗那,上菜倒茶,那是老人的儿子,看起来那么年轻,我再一问,也80多岁了。年轻是比较出来的。”

  他在庐山采访过一个将近100岁的老奶奶,他们一道过一条马路的时候,他扶着她叙家常,说自己的眼睛去年受了伤,康复得很慢,“我说我最近很痛苦,眼睛坏了。”本意,他只是想夸赞老奶奶的眼神好,不曾想,他一说完,老奶奶一把反手扶住他:“来,没事,我扶你过马路。”

  老人们的瞳孔周边普遍会泛着蓝色——这是他长期凝视观察看到的。喻恩泰喜欢问他们:童年第一次的记忆是什么?您最近做了什么梦?有个社会新闻,您怎么看?初恋的故事是怎样的?您有什么遗憾?还记得的小时候的一首歌是什么……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独特的意义,如果一个人的回忆可以被形容为一张“内存盘”的话,你若有机会打开来,都是细密丰厚的,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留下痕迹,都会被别人记住。喻恩泰说,他想去做那个记住别人的人,记下的越多,越好。

  “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就是内存,就是记忆,一定是经历、记忆,决定了一个人的性质,而不是他的肉身,他的情感也是根据他的记忆而来的。”

  他不好意思用这样的字句来为自己的举动作结,但偶尔地,他也会想要“突然一下拔高我自己,想一想,这一年时间里,我陪伴了100位100岁的老人回忆过他们的人生,算下来,我陪伴过了他们一万年以上的岁月……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你真的是亲自在身边陪伴。”

  “对,记下来”

  2020年4月初,作家、画家饶平如先生的离世,让喻恩泰感到“很遗憾”。

  他与平如先生相识多年,同是南昌老乡,他们交谈时说的都是家乡话,他以为平如先生可以活到120岁,他们还能再壮聊10次,“做100期节目也没问题的。”

  “我丝毫没有不尊重,我感觉他就是与我同年的小伙伴。他充满自信,我们俩聊到一起就是嘻嘻哈哈笑成一团,又画画又写字,又聊故事,我们一聊就是三五个小时。”

  他们聊民国时期南昌发行过的一种纸币可以撕下来用,也聊二人的母校,“饶老先生是南昌一中的,而我是在南昌一中旁边的松柏巷小学读的小学。我就问他南昌一中在民国时期的住宿、餐食,包括学费。”他确信,自己问到的事,饶先生和其他媒体或者旁人,不会再谈得这么彻底和细致。

  他还曾经告诉过平如先生,自己演了晏殊,到电视上播的时候一定要看,他们都知道,晏殊也是江西人。结果,就在《清平乐》开播前几天,老先生走了。喻恩泰叙述这些的时候,语气里没有哀伤,我看不到他的脸和眼睛,但我猜想,他多少还是会为自己留下了那些老先生的回忆和他们共同的回忆,而感到一丝欣慰的。“是的,我们做这些事,不是为了以后不痛苦,而是为了痛苦来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缓冲。”是这些老人,让喻恩泰在现下突如其来的那么多意外和苦痛中,得到了乐观的力气。

  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完人,“我难以细数我的瑕疵,因为我不想徒劳地浪费时间。我还不如仰望星空,那么多星星……我们不需要为瑕疵去浪费自己的时间,多看看自己身上光亮的一点,也看看别人的光。”

  这真的是一个到处都是考题和考卷的世界啊,得分标准一直在变化——这是喻恩泰喜欢的那种借喻方式。他以为,我们每天埋头猛烈地写卷子,却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分数。“有可能你做了一辈子,到走之前那一天突然发现,后悔了,原来人生不是这样……”

  “所以你就要去抄这些老人的卷子吗?”我顺着他的比喻往下聊。他一下子变得兴奋了:“对,我是想提前知道他们的答案!原来我做纪录片的目的是这个!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我要记下来,对,就是这个,真的,非常好,真棒!”电话那一头响起刷刷刷的声音,他竟然真的在写字记录。“我不就是想早点知道人生的答案嘛,看看他们的卷子,总有一款适合我。对,记下来。”

  谈话临近尾声。喻恩泰要“照正常的惯例”来一个收尾了:“如果有什么说得不合适的地方,或者是会给你带来麻烦的地方,请你帮我删减和修改一下。一是我说得不好,二就是你帮我把把关,尽量不要伤害到别人。”

  好像这里是一座小小的剧场,一定是木质的,有旧时光的印记。他刚刚上演过一出温柔的好戏,现在戏要结束了,他说完了最后一句台词,很礼貌,也充满了距离感。大幕合上了,那个刚才对我们言无不尽的人,现在又要退到远处去了。但你知道他还会回来的,带着一个新的故事。(吕彦妮)

[ 责编:产娟娟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