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此心不移系敦煌

来源:人民日报2020-05-29 09: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樊锦诗

  几代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付出毕生精力。对我来说,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这是最大的幸福

  我和敦煌有割不掉的缘分,我这一生注定属于敦煌。

  小时候,自从在课本上读到一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课文,我就开始向往敦煌。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组织毕业实习,我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少年时代的梦想即将实现,我把敦煌之行想得非常美妙。等到下车时,就傻眼了:这里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一进洞窟,这些就都不重要了。整整一个星期,史苇湘先生带着我们沿着崖壁,一个洞窟、一个洞窟看过去。我们完全沉浸在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彩塑艺术中。不过,当我得知毕业被分配到敦煌时,心里是犹豫的:我体质很差,第一次到敦煌毕业实习时,就因为水土不服提前离开;又因我男朋友、后来成为我先生的彭金章,在武汉工作。抱着先在敦煌认真做3年研究、再调去武汉的想法,我第二次来到敦煌。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和家人两地分居19年,我反复追问自己,究竟要不要离开敦煌。当一个人面对最艰难的抉择,推动他做出决定的,往往是心底的内在信念和力量。我感到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老彭知道我离不开这里,他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来到敦煌。没有老彭的成全,就不会有后来的我。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黄昏时分去爬三危山,在那里可以望见整个莫高窟。我经常想,做不好敦煌石窟的保护就是罪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走过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世纪40年代初,常书鸿先生就带领前辈们开始敦煌文化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老一辈人长年坚守大漠,筚路蓝缕,使莫高窟从满目疮痍到华彩重现。我所能做的,就是以前辈为榜样,尽自己之力将工作向前推进。

  60岁那一年,我接受敦煌研究院院长的任命,再次起跑。这一棒,我跑了17年。这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敦煌石窟的保护力度,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并引入高科技手段,国际交流合作也逐渐增多。敦煌石窟保护任务也更加繁重:自然侵害造成壁画病害、岩体坍塌等;迅速攀升的游客人数也给莫高窟本体及其所在环境的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此外,壁画、彩塑不可逆转地在退化,直至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而且要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地做到防患于未然。

  时代在进步,敦煌保护理念随之更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去北京出差,第一次看到有人使用电脑。我问对方:“你关机之后,刚才显示的图片不就没了吗?”他说:“不会!图像数字化后,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不变。”我深受启发。长久以来,我焦灼于壁画退化和病变。如果数字储存可以使壁画信息永久“保真”,那就应该把所有洞窟的壁画都转成数字保存,而且要高保真、高清晰度、色彩逼真、形象不能变形!2010年,我们终于做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洞窟数字档案。没想到莫高窟数字化试验,恰好符合几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工程”理念。

  “数字敦煌”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数字化的敦煌石窟及其壁画、彩塑信息库建设。这既可以为敦煌艺术的保存和研究提供基础性信息,也可以为制定壁画和彩塑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等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第二,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数字图像,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敦煌文化艺术走出莫高窟,让游客“窟外看窟”。如今,我们形成一套壁画数字化技术及规范,并培养了一支长期扎根大漠、掌握先进理念和数字技术的近百人的队伍。

  随着数字化推进,我认识到,敦煌石窟数字化不仅要永远保存历史信息,还要服务于公众共享文化遗产。于是,我提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人类珍贵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想法。数字化还要再上台阶,努力达到智能化、智慧化——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人才。

  2016年5月,我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让我倍感亲切、备受鼓舞。未来,我们会基于“数字敦煌”资源库,加大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建设,把一个真实完整的莫高窟传给子孙后代;未来的敦煌学研究也要力求突破创新,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敦煌学难题,一方面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文化参考。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从大漠中的无人区到世界瞩目的研究院,几代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付出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对我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樊锦诗,生于1938年,浙江杭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 责编:石依诺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