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再看“星星”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0-05-29 10: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夏笔

  展览:星星1979

  展期:延期至2020年6月底

  地点:OCAT研究中心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面对发生着剧烈变化的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开始走在一起,组织群体,并推出“同人展览”。其中包括如1979年1月在上海举办的“十二人画展:探索、创新、争鸣”,同年2月在北京由“春潮画会”组织发起的“新春风景静物画展”,同年4月的“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7月由“无名画会”组织发起的“无名画会作品展览”,等等。这些展览通常都是在公园、文化宫等地举办,作品也多为非政治性的主题,如风景、静物、裸体等。

  同人群体和同人展览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蔚然成风,它们将当时浮现并被讨论的艺术问题集中地呈现了出来,包括如“形式美”的问题,以及非官方艺术或另类艺术的涌现等。这些同人展览通常都被视作是“非官方”或“半官方”的,其原因在于,这些展览在公共场所举办时大多并未获得官方的许可,这些群体也大都是由未经过科班教育、系统学习的业余艺术家组成。

  1979年9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铁栅栏上举办的首届“星星美展”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参展的艺术家其时并未像“无名画会”的成员那样保有长期稳定的关系,而是在艺术家黄锐、马德升的组织下新近认识——这两位艺术家同时也是非官方文学杂志《今天》的创办者——直到次年,“星星”成员才正式成立了“星星画会”。参展的20多位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上展出了150余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素描、版画等。经艺术家的商议和计划,这场非官方的户外露天展览与中国美术馆内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的官方艺术展览同期举行。

  尽管展览吸引了诸多观众,引发了强烈反响,但在展出两天后被取消了。但在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迅的帮助和协调下,此次展览转移到了北海公园的画舫斋继续展出。

  正如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经历一场变革,艺术本身也在实践对变革的渴望。就此而言,这个群体及其展览并非与官方背道而驰,而是在艺术创作与展览的维度上推进。事实上,展出的百余件艺术作品也无法涵盖在一个主题或类别之下。艺术家作为社会人群的一个构成部分,展览作为一个载体和渠道,所呈现的更多是人和社会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段的表达。随着第二届“星星美展”于次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从墙外走进墙内,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的一批艺术家、艺术创作及艺术运动。

  尽管“星星画会”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个群体及这场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中却是不可或缺的。40年后,那个激荡在变革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环境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中国当代艺术也在全球化和资本化的政治经济席卷中大为改观。随着亲历者个体记忆主动或被动的不断模糊,随着更多的文献资料不断地浮现和整理,在历史纵轴的时间节点上如何讲述这段历史,这个问题既是历史的,也与当下和未来有关。

  北京OCAT研究中心举办的展览“星星1979”选择以首届“星星美展”为切口,延续其一直以来展览史的研究线索和方法,即以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展览——而非特定的艺术家或作品——为对象展开研究。“星星1979”因而更多的是观看首届“星星美展”作为一个同人群体的露天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史上的坐标。因此,展览第一部分的“大事记”大致勾勒了1976—1980年间中国经历的重要事件,并用其时记者的镜头所拍摄的北京街头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北京城市空间的样貌、文化场所的氛围,以及人们的日常风貌。大幅的首届“星星美展”现场照片与这样一些文字和画面在入口处首先带着观众进入那个时空。

  展览的第二部分“‘星星’与‘今天’”则将视线聚焦到这个时空当中的文化圈。根据一位法国记者所拍摄下来的一次“星星”聚会,展览现场还原了当时的艺术家之家——这个空间既是住所,也是画室,还是艺术家、诗人及同好分享诗歌、音乐、艺术及思考的地方。一张当时的北京地图标注了“星星”艺术家与“今天”诗人的住处、他们聚会的地点,以及重要文化活动发生的场所,以地理学的方式呈现了当时北京的文化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部分“星星”成员同时也是“今天”的成员,艺术家们为诗人的诗歌作画,为《今天》杂志创作封面和插画;“今天”的诗人们则为艺术家的作品作诗——多幅纪实照片与《今天》的文献资料相互交织,折射出当时文化圈紧密的合作。

  首届“星星美展”作为此次展览的研究对象,在展厅的地下空间中得以重建。根据当时的照片及影像资料,展览的这一部分重现了在中国美术馆铁栅栏上的展览。至此,展览从大的政治社会氛围进入到当时的北京文化圈,再到这样一个展览的真正实现。与展览重建并行的是当时国内外媒体关于展览的报道,观众观展之后的留言及诗歌、乐曲创作,摄影师们拍摄下来的展览现场实况。这些文献资料与重建的展览一起为观众还原了当时展览发生时的情形。

  在首届“星星美展”与第二届“星星美展”举办的间隙,艺术家们在这几个月里就艺术创作及此次展览做了一番思考,并将其转化成了书写。此间,更多随后的整理、采访、创作也在继续。这些文献资料构成了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示了展览在结束之后的回响。

  至此,这场展览的历史轨迹也从开始到结束,画上了句点。但“星星1979”对这场历史轨迹的由宏观至微观,由事件至经历,由发生至体验的描绘则提供了展览史研究的一个节点,一个可出发之处。今天这场展览是基于事件与文献的生产,以及在事件之上所诞生的其他媒体、影像、书写,同时还包括孕育这样一些生产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人的因素。正是这样一个总体叙事,让1979年9月27日发生的一场展览成为了一个艺术棱镜,这面棱镜让我们看到,这个节点上的关系和故事是交织复杂的,而非单向对立的;这场展览的发生是艺术领域的一例,也是社会浪潮中的一股支流;其发生、发展和结束并非当时的个例,而是当时社会自上而下所有人和事的趋势;是对历史的预言,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是小圈子的故事,也是大历史的备忘。

[ 责编:石依诺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